《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之一,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朱熹倾注毕生心血之作,他至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如他自己所说“毕力钻研,死而后已”。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店铺)此次推出的《大学章句集注》是以宋淳祐十二年当塗郡斋刻本为底本的古籍善本。
在编排次序上,朱熹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大学》被朱熹视为修身治人的规模和为学的纲目。他说:“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原典纪书局制作成品尺寸:高32cm*宽19.5cm
作者简介
朱熹(公元年-公元年),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县(原属徽州地区)人。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
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绍熙四年(公元年),朱熹在福建建阳的考亭筑室课徒,四方慕名而来者很多,由此创立了在理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朱熹死后,送葬弟子竟至千人。生平著述极丰,如《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朱晦庵集》等。
上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图文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询古籍善本、中国古画仿真复制定制、图书代理出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