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和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中庸》说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可以视为是《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即为中和。

《传习录》中弟子请教阳明先生:何为“未发之中”?王阳明解答: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待得将本心存养到至纯至精的天理境界,就自然而然可以领悟到“未发之中”的本质和境界。

什么是“未发之中”,这个对象是喜怒哀乐,阳明先生进一步将其扩充为戒慎恐惧,引申到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概念,就是人的念头、想法和情绪。

“未发”首先承认有,即使是达到“中和”境界,即使是圣人境界,也会存在喜怒哀乐和戒慎恐惧,结合上下文,这里所指的情绪,是指过或者不及的状态,以喜为例,当碰到好事情,你的情绪应该是适度的欢喜,如果这个时候表现出毫不欢喜,或者欢喜过渡,这样就是不符合“中和”的状态。

“发”可以理解为这种念头、想法和情绪作用在人的内心,并推动或引导人发生行为的过程,还是以好事面前不喜或者过喜为例,不喜会导致人情感淡漠,冷血无情,而过喜又会伤神伤身,惑乱心念,所以,儒家追求的契合天理的精神境界就是有而合道、有而不发、有而未发,为什么合道?为什么不发?为什么未发?就是因为充斥内心的天理和天道,这个境界可以是由克制到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致“中和”的道理。

圣人的言行都是符合天理,同时又消除私欲的,那么圣人或者说至圣的境界有没有喜怒哀乐,有没有戒慎恐惧,我认为是有的,只是这种由外至内或者生发自内的念头、意气与情绪,处于一种恒的状态,契合天理、自然达道,所以圣人的思想言行在内在外都不受情绪的影响,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的境界,去的不是合理的欲,而是欲的不合理部分,俗语“发乎情、止乎礼”也包含了这种道理。

那么这种状态或者说境界可以传授吗?就像阳明先生的弟子几番追问一样,问这种“未发之中”有什么表现或者表象,这种想法本身就没有意义,陷入了言语上考究,义理上探索的下乘层面。阳明先生用哑子吃苦瓜的打油诗告诫弟子,要领悟和把握到“未发之中”,只有舍身其中,亲身实践,才可能把握到真正的境界和至理,这种境界和至理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悟不可想象,言语只能描绘其一,而过多的言语,又会失其本意。

这个故事的最后,阳明先生的大弟子徐爱领悟到了,他向师弟们解释说道:勿要再多追问,把握“未发之中”,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练”一个途径,这正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啊,知行合一方是真知真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