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美学的意趣之别

“文雅”和“侘寂”虽然不是东方器道美学的全部,却代表着中日各自的文化精髓。可以说“文雅”是儒家文化的产物,而“侘寂”是禅道思想的体现,它们以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东方人对美的深层次理解。文雅与侘寂——东方器道美学的圆满(上)文雅的中庸之道闳庐老鱼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角度来讲,佛道的超现实思想有着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所以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最终选择以儒家作为社会的主体价值体系是有它的必然性的,而“文雅”正是儒家定义和衡量人或事物的标准。“雅”是什么?它是相对于粗野和流俗的,但又不同于奢华璀璨,它是对事物呈现出的那种精致且适度的评价,是介于粗俗和奢华之间的中和含蓄之美。《毛诗序》中所言“雅者,正也。”何为正?正是中正、标准之意。“雅”的这一标准是在儒家所推崇的中庸思想下产生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或事物的衡量标准,我们常将很多事物冠以其名,如雅事、雅物、雅聚、雅玩、雅趣、雅士等等,它是美好和高尚的体现。而儒家在模拟自然伦理建立起的社会中,“中庸”是他们解决一切关系的究极方法。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执中守正、折中致和”的意思。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是儒家认为解决世间矛盾的理想之道,当我们恪守中庸之道时,所表露出来的即是“文雅”之态。“文雅”是抽象的形容,难以通过言语形成具象的表达。如果要问“文雅”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或许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它最好的诠释。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如果人没有修养任其本性,那势必趋于粗蛮,但过分注重外繁文缛节,却又会沦为浮夸而失去本质。“文质彬彬”原意是对人的品质要求,然而这个标准却同时也延展至各个方面,事物的形式和内容达到的和谐适度,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状态。如果要选择最能代表“文雅”的器物,我想多数人是会选择宋瓷的。宋代是瓷器的时代,也是儒释道高度融合的时代,佛教不断在受着儒道思想影响的同时,儒家也在积极的吸收着佛道思想。崇尚文治的宋代体现出来的理性与冷静是宋代以清雅淡远为最高审美标准的前提,他们反对绚丽浮华的同时,又绝不甘于平庸和媚俗,清雅淡远是他们最终的理想。这种清雅,这种淡远,是那么意味深长,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时期的器皿比例和尺度几近完美,色调清雅高洁,几乎没有额外的装饰,全凭造型取胜,浑然天成不露痕迹,这种美正是对儒家“文质彬彬”的最好体现。宋代的统治阶层原本就是有着当时最高水准的文人群体,他们虽不是直接制造器物的工匠,但作为器物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有其主观的审美要求。因此代表着宋瓷高度的官窑瓷器,必定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所产生的理想产物。拥有丰富经验和炉火纯青技艺的瓷器匠师们与这些文人一同将宋代瓷器推至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瓷达到了工艺和审美的至臻境界。而这种清淡典雅的审美在上行下效的作用下也影响到了民窑瓷器。如果说宋瓷的“文雅”代表着古代中国的最高审美标准,那么“侘寂”的日本茶陶便代表着禅道精神的物化体现。虽然唐宋之前的中国古陶器物同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高度,但它一直是作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中间的一环。瓷器不仅在其特性和实用性上最终替代了陶器。在审美上瓷器如玉般的气质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共识,而陶器所体现出来的朴质之美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即便到了明代类似陶器的紫砂器,也是向着符合儒家审美的文雅方向发展。在这个成熟的瓷器时代,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日杂之外,没有人再将陶器深入的发展下去,陶对于彼时的中国已然成为了历史。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均由作者提供无闳庐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