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读一代大儒王阳明历经坎坷,才能彻悟人生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http://www.txbyjgh.com/m/

中国传统观念推崇知行合一,人生即学问,学问即人生,学问的背后连接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体验。这一点上,王阳明同儒家先师孔子格外相似。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起伏跌宕,从进谏下狱,龙场悟道,再到远征戡乱,平定叛贼,经历别人未曾经历之事,促使他开出不同凡响的哲学之花。

他因哲学为世人所熟知,以本心明觉体认良知、落实良知,构建了“以心为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工夫论臻于圆成。他为何在哲学方面拥有如此高的成就?他因何与哲学结缘?坎坷的人生经历为其哲学思想带来哪些影响?在王阳明诞辰之际,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大儒的精神世界,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王阳明(-年)名守仁,自号“阳明子”,所以人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却极为丰富多彩又艰难曲折。

少年时期:确立“读书做圣贤”的人生志向

按照史料的记载,11岁之前,王阳明并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他祖父的言传身教下得以启蒙。11岁时,因他的父亲考中状元,在北京供职,王阳明才随父亲来到北京,次年在书馆就读。

12岁那年,王阳明向私塾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私塾先生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很不以为然:“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而圣贤第一要务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时起,他即确立了“读书做圣贤”这一人生志向,这个志向的确立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明确了前进方向。

此后的十数年中,王阳明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以发明“圣学”为己任,既出入于佛教道教,对二教思想有精深领悟,又驰骋于文章辞艺,其诗词歌赋的成就,足与当时一流文士相颉颃,同时他又精读兵法,深加研习,28岁进士及第。

青年时期:在经历极度艰难困苦后,最终获得思想新生

王阳明35岁时,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宦官当道,时政极度黑暗腐败。王阳明满怀正义,抗疏议政,结果触怒太监刘瑾,被发配去贵州龙场。当时贵州是极其荒蛮险恶之地,虫毒瘴疠,荆棘遍地,苗民语言不通,亡命之徒四处出没。刘瑾又派人追杀,王阳明几次险遭不测。辗转到达龙场时,已是37岁了。此时王阳明得失荣辱都已超脱,唯有生死一念尚存,于是他给自己做了个石棺,直面死亡,一切从命。在这万念皆休的心境中,他日夜端居静默,渐渐胸中洒落,唯觉本心朗显,猛然悟到:“圣人之壁自足。”一切的一切,均立足于自身的意志;一切的一切,均透显于本心的灵觉。王阳明由此发现了“彻通人我物我之界限,而为人生字宙之大本”的仁心真体。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的结果,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喷然勃发,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与朱熹学说的分离,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基于“心即理”的体悟,次年,王阳明又推进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

年,王阳明离开龙场,升任庐陵县令,这是他第一次实际管理地方政治事务,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运用于政务管理并取得实际效用的最初实践。同年冬天,他离开庐陵,此后经过了五六年的职务频繁变动时期,而同时也成为他讲学活动相对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知行合一”这一新学说,随着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传遍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思想影响。

中年时期:其心学哲学进一步完善而达成体系化建构

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阳明受命抓捕朱宸濠,他制定了各种离间、攻心、实战之策,最终活捉朱宸濠。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不过40天;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不过10天。“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历史,也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

但军事上的旷世奇功并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个人的富贵利禄,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谋反之后,他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种种诬陷与诽谤。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阳明实现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飞跃。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的心学哲学。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点。“致”,就是至、极、尽之义;“良”,即是先天本然的东西;“知”,王阳明解释为“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因此,王阳明“致良知”字面意思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致良知”的基本意义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日用生活当中去。关于这一思想,王阳明曾感慨道:“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从中可见良知学说在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地位。

生命的最后时期:“致良知”学说获得广泛传播

年3月,朱厚照驾崩,世宗即位。6月,王阳明应诏进京觐见嘉靖皇帝,但行至半道,又得到诏书谓不必进京,王阳明遂回到绍兴与家人团聚。

王阳明回到家乡之后,他也因此而被朝廷“悬置”了起来,实际上即是“赋闲”在家。但王阳明不以为意。

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专注于讲学,宣讲他的“致良知”说,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了极大震动,而随着“良知说”的迅速传播,“阳明心学”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整体格局及其发展方向。

年,朝廷忽又诏书数下,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乱”。到达广西后,他原本并不强健的身体,因长期的军旅生涯以及两广的暑热而终致旧疾复发,这时已经非常虚弱了。他不断地向朝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派员来接替他的两广巡抚之职,完成公务交接,他可以回家安心调养身体。但事实是,他的全部上书都被朝中权臣扣留了,因此耽误了治病的良机,终至不起。年,王阳明病逝,享年57岁。

即便人生百年,于天地之间,也只如白驹过隙而已。王阳明的生命,固然是短暂的,却也是永恒的。他从12岁开始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中间虽经百死千难,此志却坚不可摧,圣人的信念支撑起了他全部的生命大厦,他终究能以光明峻伟的人格、表里澄澈的心灵,伟岸挺立于天地之间,而得其思想生命的永恒。他集“心学”之大成,创立了独特的心学哲学体系,以“心即理”为根本的理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现实的实践方式,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而实现“天下万物一体之仁”为极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他的全部“事功”都可随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转换而烟消云散,而他的思想却历久弥新。王阳明去世之后,他的学说,不仅遍满宇内,而且流播域外,对日本、韩国等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阳明也因此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值得汲取的思想资源,仍能发挥其提携人心向上、涵养高尚人格的重要作用。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