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解读《中庸》(53)
――儒家“说一套、做一套”是真的吗?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为人处世,总有不逮!中华古圣先贤,刻写经典,指引后世。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觉得从古代经典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所以,我自己对“古代经典”有了一些特别的解读和体会。我只是一个俗人,以“通俗”“实用”为导向。
对经典原文的解读,本来就“千人千解”,解得不一定对,提供一个新视角罢了。
前面说了,“待其人而後行”,意思是“得等到理解礼仪重要性的有德有位的大人物出现,才能够推行”。
紧接着,《中庸》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推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翻译成白话:“如果不是有至高至圣之德行,则人间大道是难以凝结显化的”。强调的是“德”,即有价值的行为。
既然要有至德之行为,所以就进一步推论:“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即,为达“至德”,君子的具体做法是,在内心“尊德性”,而走的路径是外在表现为“问”与“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即,为达到“至德”,宏观上致力于广大,而在微观上却从点滴做起。
“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为达到“至德”,虽然内心极为高明,但外在表现却十分“中庸”(中,内心不表露;庸,外在表现不特别)。
“温故而知新”,即,内心将原有事物的发展情况进行斟酌,从而推知新的发展方向和结果,(给人以神奇不可测的印象)。
“敦厚以崇礼”,先让我们看一下古代造字时代“敦”“厚”的字义。
,这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厚”。
“敦”是在高级美味食器内取食。“厚”,是向已入土的先祖献祭的祭品,或随葬品。一般引申为高级食器或高级食品。
“敦厚以崇礼”,即,享受高级待遇的人,一边享受着美味佳肴,一边还崇尚着各种礼节。
以上种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内心有一套特别“实在的想法”,然后相配合地发展出一套外在“合宜的表现”。这或许是儒家往往给人以“虚伪”印象的原因吧!
这样看来,儒家“说一套、做一套”,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对此,您怎么看呢?
附:《中庸》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