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人说中庸,中庸到底什么意思

《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写的,北宋时的二程很推崇它,在北宋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到了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从此成了读书之人的必读之书,“中庸”思想也渐渐融入了中国人心中,成了为人处世的准则。但做到真正的中庸并不容易。

中庸不是老好好,中庸也不是和稀泥,说中庸禁锢了中国人思想的人要么是本来就不理解中庸是什么意思,要么是知道,却囿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不愿或不敢说中庸的好,还有一种可能是一些批判中庸的人或许是对一些没有理解中庸思想的博大,自以为是按照中庸思想做,其实是没主见的人的不符合中庸思想的批判,并不是对中庸的批判。就像批判假借儒学外衣帮助进行封建独裁统治的“学术”却不是批判儒学一样。

中庸之道在生活中也是适用的。但是,必须得正确理解“中庸”的意思。《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释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也就是办事不要毫不在意,也不要过分,符合事物的规律,正常就好。

《中庸》一篇中也没有一句是叫人当墙头草的,相反是在讲做事要有原则,要符合规律,儒学本身就赞扬“能恶人,能好人”,不可能教大家丧失操守,办事和稀泥的。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大家很难真正做到中庸,所以做的半假不真的中庸就容易让中庸遭到诋毁了,这跟摆地摊算命糟践了中华文化是一个理儿。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做事时符合天道的准则。《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是说,这本书要讲的是一个“不可须臾离”的道理,即“中庸之道”。这个道理就是办事不要过分,《论语》中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好多思想儒家和道家是想通的,“中庸之道”在《道德经》中有最好的注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还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为什么太好了,东西太多了就要陷入失败?为什么想要毁灭一个事物去要先使它变得异常的壮大?就是因为只有过分地发展,发展得不符合“中庸之道”了,它才能彻底的失败!这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吧。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中庸之道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凡事都是有度的,不要太过,适度就好。

传统建筑的中正不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