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本质、精髓、原则、内涵外延、外在表现、社会成因、运用范围是什么?
以人为本,为江山社稷服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学儒、修道、学佛,作用都是一样,发现最好的自己,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很多东西书本上没有,道理、道德,需要我们自己融入骨子里,因为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实的,其他我们接受的,绝大多数都是数据而已,仅此而已。
孔子写《春秋》弟子整理《论语》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五经,《中庸》《大学》《礼记》《春秋,9本书,四本是儒学,儒学核心就是中庸之道。
王道、霸道、人君南面术、帝王心术、基本人,普通人懂和用中庸之道最好,厉害的人不仅懂中庸之道也懂自己的道。
圣人之道,和中庸之道完全不一样。但是,普通话人的天花板,就是做好一个普通人,活在美丽的当下,拥有当下智。
中国哲学是生存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探讨的是生命价值和情绪价值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天机、天道、天理,说的都是心,一个由内而外的力量,改变身边人的磁场,同时,也用自己生命力、感悟力,让所有人知道万物有灵,万物皆有因果。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心,别人可以下地狱,自己要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正视自己的心,正视自己的选择,知道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就是要修行到和天地一体,在水里面像鱼一样,在空中像蝴蝶一样,在梦中就像庄周一样,不是知识联系实际,不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科学和逻辑的,而是本能的,超感体验理论。
很多人说周恩来狠儒雅,实际上儒雅和绅士,风流潇洒,说的从来不是容颜,而是气质,美丑人眼睛能看到,善良和气质得用心去感悟,不可思议,容不得你半点思议。
中庸之道的本质:致良知,忠恕。
每个人都有良心,天地都有良心,人不能干昧良心的事,同时,道德不是标准,价值观也不是,自己的心是平衡自己和外界的天平,如果坏了良心,再多的钱也换不回来。
忠恕,就是,一个人要忠于自己,忠于家庭,忠于社会,忠于国家,你可以没有才能,但一定要忠诚,真诚。
《鹤唳华亭》中,皇帝给孩子,太傅给太子教做人的道理,就是这样,命令执行层面部署取决于发号施令人的修行,品质和修养,皇帝的浩然正气也是言出法随的关键。如果,皇帝自己都不会用儒学思想治理自己思维和格局,那么,乱臣贼子更是肆无忌惮。
《大明王朝》皇帝拿着荆棘枝条,亲手把刺弄干净,然后交到太子手里,告诉太子,刺不弄干净,一定会被这些人骑在头上拉屎。
中庸之道的精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自己就是庸人,而庸人的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精髓不是平衡和均衡,而是入世和出世,要干成事还要明哲保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中庸之道的原则,真心诚意,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安民平天下。
中庸之道的内涵就是养浩然正气于胸。
中庸之道的外延就是,人在天地间,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安心,为万民立命,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外在表现就是无极,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知天命尽人事,顺势而为。
社会成因,儒学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作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整体,儒学在统治层面一直占优势,皇帝、丞相,三公六部,所有科举学生,想要证明自己的作为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只有一条阶层越迁的通道,就是考取功名,做官,封侯拜将。
那么,儒学的强势部分,就在于治理层面,以及个人修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才是大儒。
那么儒学相对弱势的部分,就是礼,礼教,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及德行兼备。
但是强弱都有用,统治层面作为制衡权力的手段,被统治层面作为修行自己的手段,不要高调,谦谦君子,温文尔雅,温润如玉。
应用范围:无所用无所不用,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修行自己。
无极生太极”是什么意思?
无极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说生命价值的一个概念,一个境界,自洽和他恰的一个状态,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不可说,实质上,儒家思想也是从《易经》《道德经》中发现的文化密码,是开启人本身潜能的一种方法。
太极,就是类似八卦,用一个图、或者模型,演示出来的动态平衡状态,不是平面的,也不是立体的,而是混沌的。
古人观天象,昆仑山上看北斗七星,整个眼睛涌入脑海,就是一个庞大的阴阳太极图,八卦图,周而复始,无始无终的变化。
古人新丰天地、天道、宇宙变化的规律也是人需要遵循的规律,一比一还原而已,就像,古代皇权统治文化,无论是建筑还是组织架构,都是和宇宙变化规律相契合的,比如皇帝早朝的地方,文武大臣结构,以及人文关怀的设计,还有伦理道德教化,都是一体的。
无极生太极,和《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以及致虚极、笃静思一样,一个混沌状态,一种超越维度,语言和文字的超感世界,每个人修行到一定程度进入的特殊维度,就像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一样。
无极生太极,不能单纯看成有无、阴阳、因果,而是宇宙、社会、人性,基础的底层逻辑,就像佛说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奇点爆炸,然后衍生星体,星体爆炸又回归虚无。
本质上就是无到有,有到无,这样变化,60年一甲子,30年一会,12个时辰都是这个道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也揭露了天道运行的机制,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当一种极致到达顶点的时候,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没有对错输赢,没有利弊和是非道德,这就是天道。
孔子所倡导的仁在今天的价值是什么?实事求是
仁的核心就是处理好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本质上人是有动物性、社会性和文化属性的存在,而仁的核心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秩序,做符合条件的事,成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自己。
如何实事求是,在家庭关系、异性关系、职场关系,甚至是人脉和圈子,文化和思维,都要把我一个度,一个可以建立双向反馈的一个机制。
其实,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在封建时代,有很好的社会教化作用,但是,特殊时期,意识形态斗争,把很多优秀的东西给破坏了,剩下的东西修修补补,还能过日子。
很多人觉得封建礼教害人,其实也不然!哪个时代的内卷而已,不存在害人,双向的,和现在的和内卷一样,我们拿着工厂付的薪水,就不能说人家压榨我们的剩余劳动,我们完全可以不让他们压榨呀!
大致上,仁的思想和践行标准在现实世界还是存在的,因为每个人都尊孔,觉得,人必须学习儒学和传统文化,中国哲学和生活文化观念,一个中国人,不学习儒释道,那也一定会是个假洋鬼子。
实事求是,如是观,观自在,都是一颗心,在自己心中,由内而外的浩然正气,要格物致知,也是要格心,天理就是人心,始终这颗心,初心不改,始终如一。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市场繁荣,价格随着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以及背后的自由贸易的文化,入侵,我们要建立新的自洽和他恰,文明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格局,我们也有了全新的文化属性。
孝既属于仁也属于礼,因为是人,就得守规矩,懂规则,孝是情感的游戏规则,礼是伦理道德的游戏规则,人则是动物性、社会性、文化属性三位一体下的红尘游戏,先要懂仁义、知世故,晓阴阳,参造化。
人不知孝,不以为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实际上端茶递水不说,至少要结婚生子,父母生孩子目的很简单,传承和延续,既是财富、名利、基因也是文化。
孝属于仁还是礼,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孝是生命价值,情绪价值,孝是人文关怀,是生命底层逻辑,孝字论心不论事,淫字论事不论心。
孝是动物本能,生物本能,更是连接社会价值、作为价值、人生价值的重要纽带,不孝不行吗?不孝真的不行,中国人道德水准很高,即便你不孝也要表现得很孝顺,一个孝顺的口碑,一定让你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价值。
孝字就是心,就是以尽心尽力为标准,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久病床前无孝子,真到哪个时候,根本不是一个孝字,逻辑和理性能描述的存在,你恨不得死的人是你,恨不能徒手手撕病魔,拯救一颗破碎的灵魂,父母在,人生是归途,父母不在,就是流浪者之歌。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意到底是什么?
商朝有一个宰相,叫伊尹,这个伊尹很有本事,他是哪个时代达尔文、尼古拉特斯拉一样的人,他的思维和智慧是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会占卜、厨师、命理、星象,最气人管理国家很有一套。
老子在写《道德经》之前,伊尹就已经是文化领域、易学研究、社会公共管理、美食家、甚至是政治家和知名智囊团首席长老。
通常,伊尹告诉都有人,炼丹也好,做饭也好,治病救人也好,或者治理国家也好,都要懂得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每个材料、人、都有各自的特性,想要把特性最大化,把人性丑陋和肮脏的东西都尽可能降低。必须要懂其中的脉络、规律和因果,为什么这么讲,人、事物、要素、条件,变和不变中,温度、力度、火、甚至自己的心态、心境、情绪都影响自己的实际操作。
治大国和烹小鲜,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不能认为干预事物变化,要遵循事物变化规律,可以调,不可以控制、约束,人的意志强加于人,物质、规律和天道。
顺则凡,逆则仙。
一定不要把《道德经》老子讲的话当道理、真理,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其中的内涵和精神,就好比做饭一样,饭好吃不好吃即不取决于调料、食材、味道和口感,而是做饭之人是否用爱、情绪、专注、甚至是感动烹饪,很多东西看不出来,但是舌头有味觉坐标。
并不是非得酸辣、麻辣、香辣、焦香、麻香、辣香才好吃,香臭是分别心,事实上,好吃并不是味蕾觉醒的,父母做的饭菜感觉没味道,但不影响很好吃,为什么现在欲望不受控制,就是食物本身的其他能量太杂,太多,心肝脾胃肾要成熟更多的工作,加上不锻炼和亚健康。才会有那么多三高,猝死和器官衰竭。
这种理念从老子和孔子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延续下去,真心诚意,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安民平天下。做人,一定是先会做人,其次才是会做事,怎么会做人,懂感恩会做饭,懂得承担责任和责任,担当和使命。
其实对三十而立最大的误解不是三十岁非得立住,有房有车,而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愿意专注去实现它,因为三十而立,就已经不受世俗莺莺燕燕,纸醉金迷的生活了。反而更愿意沉下心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万事皆有因果,那么最终因是什么,西方文化的解释,最终因是上帝,中国人解释最终因是无极,是道,是气体源流,先天一氣。道不仅有形而上的东西,也有形而下的逻辑,有可说的,有天机不可泄露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道理简单,三岁孩童易懂,七旬老翁难做。每个人都一样,道德、道理、我、我认为、我觉得一箩筐,还是学不会实事求是,身体力行,感同身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到做到,道德绑架和双重标准的人多。
《道德经》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普通人如何成为圣人,对于圣人应该保持一种平常心、清净心、无常心。圣人也是普通人,比普通人优秀的地方不是圣人身份,而是用圣人的标准约束自己,成就自己,遇见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圣人之道、庸人之道、王道、霸道、仁道、商道、臣道、君道、世道、人道、地道、还有太多太多,三千大世界,三千小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道德、仁义、善良、都不是标准,而是一种本能,圣人之所以超凡入圣,就是领会这种智慧的细节,不是逻辑,不是理性,而是修行,是身体潜移默化的一种磁场。
佛陀舍身饲虎,蛇为佛陀挡雨,不是传说,而是镇的修行到哪个程度,世界为你开花,天地同悲。因为圣人的领域,有的生生不息,有人生灭轮回,有人慈悲为怀,有人普渡众生。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其实圣人身份就是最大的大盗,欺世盗名也好,沽名钓誉也好,假圣和半圣最喜欢假传道理,就像龙场悟道前的阳明子,没悟道之前已经超越绝大部分人了,悟道之后,身体、灵魂、气质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不执着圣人相、佛相,道祖、佛祖、人祖、龙祖,不要混淆我们的信仰,观想出来的造物信仰,和我们修行最终的自己混为一谈。
圣人之道在于我们修行,成就自己本身,而不在于拿着圣人之言到处贩卖焦虑,很多时候,会讲不一定懂,懂不一定会,会不一定会听。自悟,自己体会,别人能讲的道理和规律有限,自己学会实事求是才是真的。
心中无我,心中无圣人。我们要清楚,我们修行路上一定能到达圣人的境界,圣人不是人,圣人是学历,是职称,不要自己给自己安个名头,很多东西,卫冕的一定是万千世界人,卫冕的是智慧、命运和因果,不要错把平台当实力。
儒家的核心主张和本质分别是什么,对东亚人以及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不同时代的儒家核心一样,主张却不同。本质一样,表现形式多样。孔子、孟子,说是一脉相承,事实上,每个人有每个人都政治思想,社会治理创新以及人文情怀塑造。
我们中国之所以是一个道德观念深,文化观念重,甚至人伦和纲常观很重的原因就在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文化属性塑造的底层逻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中国人无论是里子还是面子,无论是社交还是外交,都喜欢谦虚、包容和宽恕,就是这样的民族心理才有兼收并蓄,包容的心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那么这一口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做人做事的精气神儿,追求灵魂极致,但是有尺度,中国人祖先明白一点,单纯修道是飘逸洒脱,逍遥自在,但是会和亲情、情感,远离,所以,才建立了一个复合的价值观,不像佛修一样斩红尘,不像道修绝红尘,而是红尘中走过,片叶不沾身,两人一个爱,阴阳中求平衡。
中国人思维会打结,就是会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正常中国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面部红心不跳。阳奉阴违,阿谀奉承,墙头草两边倒。
这个时代大儒修不多,民国还有梁启超、胡适、蔡元培。近代有鲁迅、毛泽东、季羡林、钱钟书、陈寅恪。
而当代巨儒,有樊登、罗胖、吴晓波、韩寒、等等。
儒家思想影响范围之广,即便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也依然培养的是具有德智体美三好青年,核心还是儒家思想的内核。
其实儒家思想在科举制和教育制度下影响深远,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教育的科学发展,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最早的实事求是,孔子清楚每个人的天赋和路不一样,老师的任务不是教具体知识,而是让他们遇见最好的自己。
对东亚人以及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不仅对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海外侨胞,以及其他国家的华裔青少年有深刻的影响。
浩然正气贯长虹。
真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安民平天下。
忠恕,中庸之道。
我们喜欢把儒家思想凝聚成仁、礼、忠孝仁义礼智信。但是,实质上儒家也有一个类似八卦的思想,那就是无极,只不过儒家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息的智慧一样,表现形式不一样。
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民族文化,凝聚力、向心力、中心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在韩国和日本,对于其文化形成、语言、价值观影响比较深远。
《菊与刀》日本文化理念的忠、忍、都有深刻影响。
而韩国人抢注非文化遗产和文字创造权,说明韩国人寻根,最终还是要归结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