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能有多拼拼尽全力攀登学问,一般人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古人读书到底有多难?在纸和印刷术没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

那时的书得用手抄写在木牍或竹简上。一片木牍、竹简抄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能装满好几车子。“学富五车”,说的就是《大学》、《中庸》等几部经典的简牍,需要用五部车子来装。用今天的眼光看,五辆车子的书并不算多。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勤奋读书的故事——“韦”是皮绳,用绳子串联起来,叫做“编”。意思是说孔子读书很用功,读得多了,把皮绳都翻断了三次。把抄写好的竹简、木牍用皮绳拴起来,让它整齐不乱,这样的“书”,总之一句话,很贵,普通人是读不起的。

后来有人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一卷的,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有钱人才抄得起。纸发明后,虽然便宜些,但抄一部书很耗时间,抄很多部书就更费事了,一般人还真抄不起。

用纸写的书能装订成册,“册”其实是象形文字,一册一册的书,很形象。有书还得有人教,但要交昂贵的学费,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私塾,但老师的知识储备成本,也太高了,大部分人交不起学费。

并且因为书贵,学堂的学生不会人人有书,大多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成本也高,对那些整天盘算着今晚的灯油够不够、明天早起要干活的百姓来说,就太难了。

因此,官僚子弟读书易,平民子弟读书难,知识被垄断,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理。

即使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纸张不便宜,穷人还是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想读书,只能想办法借来自己抄,这是十分困难的。例如14世纪时,虽然书已能成万部的印出,各大城市都有书肆售卖,但穷人要读书,还是异常艰苦。

范进仅仅中了个举人,便疯了过去,就说明读书对底层百姓来说,能学而有成,真是万分困难的。

明初学者宋濂写过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说到他自己读书的艰苦状况:

“我小的时候喜欢研究学问,因为穷弄不到书,只好向有书的人家借来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被冻得弯不过来,还是尽快抄,抄完了赶紧送回去,不敢错过时间。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再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读更多的书。”

“没有好老师,便赶到百多里外找老先生求教,碰到发脾气的,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躬身侧耳听他教诲,等他高兴了再继续请教。有时虽然听得不太明白,但还是能学到一些知识。”

“求师的时候背着行囊翻山越岭,冬天风雪肆虐,脚皮裂开四肢也冻僵了。到了客栈人家给热水喝,盖上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虽然饿肚子是常有的事,身上也只有件破棉袍,但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学问是最快乐的事情。”

宋濂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拼尽全力攀登学问高峰。他在文章末尾,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也用不着奔走求师,有老师教,也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提供,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么好的条件,若还学不好,能说的过去吗?”

目前有些人,认为古代能勤奋读书的,是穷苦人,皇亲贵族都是纨绔子弟,不好好读书。其实,古人非常看重学问,他们把学问当做是一种特殊的财富。让我们看看古代皇帝是怎样读书的吧。

在古代皇帝从小就要上学,上学的地方叫上书房,规矩十分严格。清朝的皇帝6岁开始读书,每天凌晨3点至5点必须到上书房早读,凌晨5点正式上课,一直到午时,一天学习的时间要达到10小时以上。

读书时,皇帝须正襟危坐,就算大热天,也不能够摇扇子。中午吃饭要让老师先吃,吃完后不能休息且马上读书。一年假期只有5天,所学的科目众多繁杂,大学、中庸、论语等书要全部能背下来。

此外,他们还要上书法、绘画等必修课,想要成为一国之君王,必须从小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很多的努力。只有这样,他们的才能才配得上他们的地位。

当知道皇帝是多么的勤奋,古人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以及听了宋濂的肺腑之言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条件,好好读书呢?

感谢观看,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