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现代人的理解大多是和稀泥和墙头草,大多有贬义的意思。甚至成为调侃一个人的口头禅。今天我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讲一下中庸的含义,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首先,中庸绝对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来老好人就是“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解释为: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其次,中庸不是和稀泥,他有实事求是直言不讳和恰到好处的意思。三五个好友饮酒聊天,其中一个人说:今天的就要少喝点高兴就好,酒大伤身。但是,大家却不听他的喝得酩酊大醉丑态百出,烂醉如泥。这其实就是中庸思想中恰到好处的表现。难道这时候你还认为中庸是和稀泥吗?
最后中庸不是没有原则,包含着刚毅直率、勤俭生活的思想情操。北宋是人晏殊是一位神童,十四岁的时候就参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当他看到所出的题目是他前几天做过的文章,于是向皇帝说明缘由请求换题目。最后虽然无法换题,但是皇帝非常赞许他的行为御赐“同进士出身”的荣誉。随着后来他的官位升迁越来越高,朋友们问他缘由,他讲“因为我家里贫穷,没有钱去享乐和游戏,于是只好去读书了”
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刻意艰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综上所述,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接下来我会从“中”入手来进一步阐明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