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读本》读到了这首《梁甫吟》,之后思忖一二。
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甫吟》,是古代的一种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作者多认为是汉时人,已无考。
诗意: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寂廖的荡阴里。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坟冢形状差不多。自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不料一朝遭到谗言暗算,三人因为两个桃子而死。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那人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婴。
诗中用语朴素,讲述了一个历史典故,表现的思想倾向有惋惜谴责之意。
齐景公时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捷为齐国三勇士,后被晏婴设计自刎而死。
《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闻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见,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拒绝比接受更需要智慧
我对这件事的真假持怀疑态度,三个勇士见到两个桃子,第一反应该知道是设得局,为了自顾,他们需要做的是谦让,不相信他们没有这样的平常智慧。
典故只是典故,真假难辨,就这个故事来解读:他们或许被一时的荣誉感占据了内心,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把争桃变成谦让,晏婴计谋就不会得逞。拒绝有时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往往拒绝比接受需要智慧。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为之惋惜!
始于信仰止于信仰
晏子利用的不是他们的贪心,而是他们的道德心。
仁义礼智信,无疑是古有德之人的价值尺度。可是仁义礼智信全部做到,做好,谈何容易!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
当他们的道德心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刻毅然决然的选择止于信仰。可是因两个桃子丢了自己三条性命,留给世人怎样的喟叹。
老子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的意思是:善于游泳的人往往会被水淹,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从马上掉下来。“善游者溺,善骑者堕”是富于哲理的一句话,“三勇士”忠于道德,止于信仰。有信仰不好吗?非也,但是只讲了仁义信,弄丢了礼智,失了中道之本,失了性命,谁人能不为之叹息。人生的处世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为人做事要有理性主义的精神,要不偏不倚正好,不到是不对的,而过了头也是不可取的。
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
仁义礼智信与中庸之道融合,平和的行为处事方式更加的妥帖。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有道是“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中”,表征为一个恰切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分寸”。“中”强调的度既不能过(过分),又不能不及(达不到)。这一合适的“度”不可小看。
“中庸”实际上强调的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那种把中庸之道看作是“和稀泥”、“折中主义”,其实是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还意味着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中庸”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即中和,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三位武士的“君子之风”
三勇士自刎厚,鲁昭公目睹此景,无限惋惜,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智勇双全、足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有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
晏婴思想主观、为人冷血难道他看不出来他们的仁义?舍生取义,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过失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这种君子之风虽然不可取,比起晏婴的诡计多端,心术不正,又显的弥足珍贵。
他们也许鲁莽,也许骄狂,并因此而被人利用。但他们把仁义、勇气和荣誉看得比性命更重要,他们为了义,为了信,把生命看得比鸿毛还轻的。使看似荒谬的死亡变得异常悲壮。相对于政治层面上的阴险卑劣,却显得如此高贵。
仁义礼智信的统一
仁义礼智信海纳百川,内容宽泛。往往做的极端,就有了矛盾与冲突,过于遵从某一面,等于把其它面抛却了。
试举一例,伍子胥在逃亡途中,遇到一渔翁撑船渡之,回过头来要求渔翁不要泄露他曾从此路过的秘密,渔翁仰天叹息:吾为德于子,子犹见疑,倘若追兵别渡,吾何以自明?请以一死绝君之疑。”言讫,解缆开船,拔舵放桨,倒翻船底,溺于江心。当信仰与现实发生冲突,渔翁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前者,
这样的故事在古代是不被批判的,还能流传至今。被人传颂,被认可,被记载。说明古人接受这样的思想。
以死荐声誉,今日看来,是不被接受的。
结语: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用来缔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对个人输入的道德规范。时至今日,提倡仁义礼智信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正确认知,不自高、自大,也不自怨自艾,不卑不亢,以德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