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的弟子们名满天下,儿子却不著名。仅仅流传了一个“孔鲤过庭”的典故,还是个“问啥啥不会”的熊孩子形象。
难道,孔子是个好老师却不是个好父亲?他的儿子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孔子对他儿子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带着问题,一一探寻。
01
得子之喜
孔子十九岁时,取宋人丌官氏为妻。第二年,妻子诞下一子,当时孔子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听闻孔子得子之喜,送他一尾鲤鱼。孔子感到莫大的荣幸,于是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历史留给我们孔子和孔鲤的日常记载并不多,但是从仅有的史料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对儿子的疼爱。那么,孔子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
02
孔子父子的日常
孔子与儿子的日常体现就是著名的“孔鲤过庭”的故事。《论语季氏》中这样写道:
陈亢问伯鱼:“老师(孔子)会跟你说一些与众不同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没有。”接着,他讲述了跟父亲的往事:
父亲曾经一个人站在过庭中,我恰巧经过,父亲问我:“你学《诗》了吗?”
我回答:“还没学。”
父亲说:“不学《诗》,就不知道怎么说话。”我赶紧回去学《诗》。
过了几天,父亲又自己在那待着,我跟着走过去,父亲问:“你学《礼》了吗?”
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回去学了《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次教诲。”伯鱼跟陈亢说道。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了三个道理:要学《诗》、要学《礼》、还知道君子并不偏私自己的孩子。”
根据以上的记载,大多人都会感叹,孔子是真君子,并无私心,公平公正。而我更感叹他对自己孩子的那份平和。
03
孔鲤无才?
在这样宽松平和的教育下,孔鲤长大成人。而他并没有成为大才,孔子经常向外人推荐他的学生,却很少推荐他自己的孩子。有人可能会说:“你看,这么教育孩子,孩子果然不行。”
单纯看孔鲤的一生确实碌碌无为,他敬仰他的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孔子的儿子而得意忘形。他曾对他的孩子说:“你父不如我父”,转头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可见他谦虚、豁达、淡泊名利的处事态度。难道这不算是一种成功吗?
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长远,虽然孔鲤本身并无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培养出了著有《中庸》的孔伋,而孔伋一脉相承,培养出了孟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可见孔鲤并非无才,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
04
教子需淡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尊重、是观察、是允许、是平和。
“孔鲤过庭”放置于现在,其实就是家长“查作业”的一件小事。在儿子两次都说“没学过。”的情况下,如果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一定会暴跳如雷吧。
而孔子,却并没有发脾气,也没有责备儿子为什么不刻苦,只是跟孩子分享《诗》、《礼》到底有多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1、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主动学习。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会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玩,还是学习其实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他自己应该操心的事情。而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并没有这样的自觉性,所以在学习上总是替孩子操心。那么孩子会怎样呢?“反正会有人提醒我,那我就不用把这件事放心上了。”把自己余出来的精力又放在“玩什么”这件事上。
孔子看似不督促孩子,却给了孩子自己掌握节奏的机会,让孩子慢慢体会,学习是自己的事,并不是为了别人而学。
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如果你觉得他自主性差一些,那么你可以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写作业?”“你今天已经计划好干什么了吗?”得到合理的回复之后,就不要管他,让他自己养成自觉的习惯,如果今天没完成作业,必定会受到老师的责罚,这就是自然后果,并不需要家长再强加一个惩罚。
2、放大“献宝”的感染力。
我们看到,孔子像献宝一样跟儿子分享《诗》、《礼》,虽然史料上寥寥几句,但是我想,孔子跟儿子提到这些书时一定有特别多话说吧,因为他读了,也用了,知道这些书是真的好。
而我们是怎么影响孩子学习的呢?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这本身是一种压力,并不“有趣”,那是一座“山”而不是一个“宝”。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出于本能,不想接触。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学习语文,我们认识了很多字,不用爸爸妈妈讲,自己也能看懂书了;学习数学,我们可以自己买东西;学习英语,我们可以看懂更多外国动画片,甚至可以去国外玩。这不就成了“宝”了?
如果这种体验更真实,爸爸妈妈能真的用这些知识跟孩子谈论起来,那样孩子就会把学习内化成驱动力。比如今天学习了达芬奇画鸡蛋,如果爸爸妈妈能把达芬奇当成谈资,跟孩子聊更多关于达芬奇的事,那么孩子是不是会对达芬奇更感兴趣,他自己就去读书了。
3、不急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在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想要立竿见影,于是多了很多“快餐”。如果当下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急躁起来。
可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孩子的学习是不断重复的过程,你希望教一次他就能把知识理解通透,确实有些强人所难。而你暴露出来的坏脾气会给孩子带来更糟糕的情绪体验,影响孩子自己的判断力,让他失去自信,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孩子的成长急不得,所以我们应该耐着性子,多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去积累,去总结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
一个孔鲤过庭,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育心态:孩子不是机器,我们不应在结果上强求,而是当一个陪伴者,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献宝”,让他因此产生思考,化为行动。
教育是人的教育,回归人本身,才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是时候,放下焦躁的心,踏踏实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