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张茜
日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科学精神在中国”论坛上发表演讲。其中,“功利”“质疑精神”“中庸”“全链条”成为了他演讲的关键词。以下是潘建伟演讲内容摘编。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科学精神?首先谈一谈科学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科学的发现和发明,直接催生了产业变革,让我们能够生活得比较好。另外一个角度科学非常重要的是它在观念上引发的变革,比如科学本身在破除迷信方面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验表明,科学本身在不停地发展,这是科学本身最基础的内涵。
什么叫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地方、它的出发点是非功利的,科学探索的本身在本质上是有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无功利的行为,这是它的最大的动机。
就像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上就有七个高考状元,他并不一定喜欢物理,他就是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们基本上没有留下来做物理研究的。
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他是将寻求世界的体系以及构成作为他们感情生活的支点,希望能够寻找科学的规律来达到自己的一种内心的自由、安宁和宁静。
此外,科学精神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质疑的精神。科学里面是没有什么权威的,一旦如果说科学成为一种信仰之后,它就不好了。从这种角度上来讲,科学是演进的,没有永远不变的权威,所以科学非常需要质疑,它是一种谨慎的、审慎的、批判精神支持下的信仰。
而回到“科学精神在中国”的话题,大家都知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说民国时期还是有大师。
我觉得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解放之后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我们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与国际先进的水平没有一种实时不刻的交流,没有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此外,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拼命地发展经济,这当然是好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一种非常功利的文化氛围,科学常常被当作职业与谋生的手段。
有这样的文化之后,我们很难比较沉浸地做事情,在中国别人经常会问你最近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成果,不太感兴趣你具体做的是什么东西。
其实功利从来都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国家在倡导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回到一种比较从容和有知识分子贵气的状态里面来,可能对我们未来的科技创新是非常有用的。
除了要回归到一个自信的、比较从容的、比较淡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其实我们还有一个问题,中庸之道是我们在科学发展上的一个大忌。
我们做各种项目的评审当中,中国人很少觉得这个项目不好你会去批评它,哪怕你觉得不怎么好,大家总是不说话,按照邹承鲁先生的观点你至少不说假话就不错了,往往做不到问题当面指出。
另外,妨碍我们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事情,目前需要解决的是,从前在古时候,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
要么我们思考特别大的问题,思考天人合一,这些人是不屑于具体把自然界的什么东西搞清楚,要么我们搞发明指南针、火药,非常实用的,两支队伍完全拼凑不到一起。
而所谓真正的科学需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的研究到技术的研发,是一个全链条的、全方位的过程。
从这种角度上讲,我们一方面要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取西方科学理念非常好的地方,我们也许慢慢地要做到不那么中庸,也慢慢地能够强调既搞高大上的基础原理的研究,也搞非常有用的技术的研发,这样的话,才能够把我们科学的创新走向一个新的层次。
本次论坛由《科技日报》和《知识分子》联合主办,随后,大型公益活动“科学精神中国行”主题宣讲和线下活动将持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