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隋唐时期的文化宗教艺术与科技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在长安有各国使臣、商人,有胡人所开的店铺。汉唐都有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而汉代中外直接交往还只限于中亚、印度,最远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达波斯湾。隋唐时,尤其唐朝,中国与中近东、印度、日本、南洋群岛的联系大大加强。商人、使臣来往不绝。满载货物的商船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扬帆航驶,大队的骆驼、马匹奔驰在丝绸古道之上,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西传,印度、中亚文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如服饰、习俗、饮食、语言、艺术、科学、历法、数学、医药、各种宗教、物产纷纷传入中国。勇于并善于接受有益新鲜事物的隋唐皇朝和中国人民,通过吸收外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孔颖达

  唐朝经学的演变。唐代是儒学从众说纷纭走向统一的时期,同时也是传统儒学发生重大变革,理学开始发轫的时期。唐朝初年,唐太宗命孔颖达对经书的注文整理,秉持“疏不破注”原则,以所选定本子为准,照原注诠解,作为一种统一思想的手段。义疏卷,定名《五经正义》,于高宗永徽四年(年)颁行天下,从此《五经正义》成了官方标准本,儒生治学、应试明经科都以此作为标准。这样,东汉以来的诸家解释归于一家,经学的南北之争、宗派之争也结束了。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首次统一了经学内部各派。与此同时,为了方便科举考试经的目的,唐太宗还下令颜师古专门校订经书的原文。颜师古撰成《五经正本》颁行天下,避免了因原文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注疏的混乱,一直与《五经正义》并行。

  后经学家郑覃主持全面校订包括“五经”在内的十二经,纠正了《五经定本》中的一些错误,并仿照东汉旧法刻成“开成石经”,立于太学。从玄宗后期开始,传统的经学思想受到怀疑和挑战,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专门之学”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再信奉东汉以来诸家的主流,而是自己来重新解释经文,表达独立的思想和主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李翱。韩愈大力宣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通过隋唐几代经学家的努力,给经学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完成了从汉学到宋学转变的准备工作。

唐太宗于禁中设史馆

  隋唐的史学。这个时期史学有较大发展。隋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于禁中设史馆,命史官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官修史书成为制度,沿袭下来。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总结统治经验教训,从历史中获取鉴戒。唐朝编成的正史,在24史中占8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和李延寿编修为政府批准成为正史的《南史》、《北史》。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编修《五代史志》,这就是现在《隋书》中的志。

  刘知几(年~年)于景龙四年(年)撰成《史通》,这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全书20卷,分内、外两篇,内容广泛,不愧为中国中古史学发展中的里程碑著作,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佑(年~年)用30余年时间写成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是书对每一种制度都条贯古今,溯源明流,从而创立了新的史书体裁——政书体,后来的“三通”、“九通”、“十通”,以及各种会要、会典的编纂,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历史地理著作亦有发展,著名的有李吉甫(年~年)的《元和郡县图志》。此书40卷,记述了各郡县的户口、物产、山川古迹、地理沿革,是研究唐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书各镇篇首的地图在宋代已经佚失,故后人又称此书为《元和郡县志》。唐懿宗时樊绰著《蛮书》,又名《云南志》,全书10卷,系统记录了当时云南地区蛮族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情况、政治制度、社会经济、风俗民情,是研究云南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诗人刘禹锡

  隋唐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年一年)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的《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非国语》等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柳宗元认为,宇宙是混钝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宇宙是自己生灭、运动、变化的是元气运动的结果,并没有神的主宰。主张应重视人事,不应该谈天命鬼神。认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势”,反对天命论历史观,他认为“君长刑政”的出现,封建制(分封制)的形成,以及“郡邑制’’代替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柳宗元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不彻底。他容忍宗教唯心主义,他“自幼好佛”,特别是改革失败、遭贬斥之后,忧郁消沉,便企图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安慰。这就便他的思想掺杂了不少唯心主义成分,带有在儒佛道之间调和折衷的色彩

  刘禹锡(一年)是唐朝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在《天论》中对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了补充。他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观点。只要人类能维持法制和是非,就一定能胜天,是对唯物主义思想的新贡献。他力图从社会现象中去寻找天命论和宗教迷信产生的根源,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刘禹锡的“法制”、“是非”是封建的礼法制度和道德标准,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去解释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宗教迷信产生的根源,必然导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不彻底,最终会走向唯心主义。刘禹锡对佛教采取容忍态度,在遭贬之后,虽然始终不低头,但却向佛教去求归宿,都表现了他和这个时期思想界的局限性。

贞观年间玄奘

  隋唐时期在各种宗教中,佛教信徒最多、势力最大、影响也最深。隋文帝生于佛寺,长于尼姑之手,受佛教影响极大,在北周武帝禁断佛教之后,隋文、炀帝祟佛,佛教兴盛起来。唐朝佛教更为发达。唐初虽尊奉道教,但也不排斥佛教。武则天为争夺权位,极端崇佛,佛教臻于鼎盛。唐玄宗限制佛教,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唐代宗又很祟佛。佛教势力膨胀,不仅有相当实力的寺院经济,而且大批百姓遁入寺院,影响了封建国家的税收和兵源,加之有的僧侣干预政事,佛教与政权发生了利益冲突,唐武宗会昌(一年)年间下令灭佛,拆寺院余所,还俗僧尼人,收充两税户,使佛教势力遭到空前的打击。但是唐玄宗即位以后,立刻在全国开始复兴佛教,佛教势力卷土重来,至唐懿宗时,再次出现崇佛高潮。在五代后周世宗时,佛教再次遭到打击。

  佛教在唐朝的发展,还表现在大量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的钻研,中国佛学的水平超过了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其重要标志便是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曲女城大会的胜利。经过从东汉至南北朝的发展,佛教中国化了。由于新的佛经不断传入和大量翻译,以及人们对教义的不同解,至唐朝逐渐形成许多佛教宗派。当然,各派有差异,但本质是相同的。都进行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迷信说教,劝说和引导人们逆来顺受。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宗一派。

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道教尊奉老子李耳为教主,唐朝积极扶植道教,力图借助神权来巩固其统治。唐高宗乾封元年(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唐初道教优于佛教。武则天崇佛,道教一度受压。唐玄宗即位后,自称梦中见到老子,便画老子像颁于天下,并令王公以下官员贵戚习诵《老子》,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粟子为洞灵真人,以壮大道教势力。长安、洛阳和各州都建有玄元皇帝庙,道观众多,长安有30所,全国余所,道士余人。道教地位再次优于佛教。

  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道教亦受影响,不过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并没有忘记玄元皇帝。唐武宗采取灭佛措施,独尊道教,奉道士赵归真为师,在宫中设道场,道教又兴盛起来,出现了唐朝第三次道胜于佛的现象。一些著名的文人如李白、贺知章等也都祟道。但由于道教教义中的哲理不如佛教丰富.而且道教长生药容易败露,还需大量的钱财和空闲时间,一般下层人民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主要在社会上层流行,影响不如佛教那样大。

  袄教,又名火袄教、拜火教。波斯人琐罗斯德创立。流行于波斯和中亚各国。其教义为:宇宙有代表光明的善神和代表黑暗恶神互相斗争,火代表善神,故拜火。北魏时传人中国。唐朝流传较广泛,唐初统治者加以提倡,并在政府设萨宝府,专管袄教。长安、洛阳、敦煌、武威等地都有袄祠。唐武宗灭佛,袄教也遭到禁止。

摩尼教

  摩尼教,波斯人摩尼所创,流行于中亚和地中海沿岸。其教义是:宇宙间有光明和黑暗二宗斗争,人们应助明斗暗。武则天延载元年(年),波斯人拂多诞持摩尼经典《二宗经》来朝,摩尼教始传人。安史之乱时传到回纥地区,成为回纥国教。大历三年(年)唐代宗准许回纥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以后又在荆州、扬州、洪州、越州建寺。唐武宗灭佛,亦遭打击。后转入秘密传播,常为农民利用来组织起义。

  伊斯兰教,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崇奉《古兰经》,主张扶危、忍受苦难,禁止邪浮、赌博、杀戮、盗窃。教徒不食猪肉、不饮洒。唐高宗年间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在大食商人集中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地区流传,长安还建有清真寺。

  景教,属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所创,流行于波斯,其特点是不拜圣母。贞观九年景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景教开始传入。贞观十二年(年),唐太宗下诏许阿罗本在中国传教。唐高宗时,允许景教在各州建寺院。景教寺院,原名波斯寺,天宝(年一年)年间,唐玄宗令改名为大秦寺。唐德宗时在韶反(今陕西周至)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存西安碑林。唐武宗灭佛,景教同时被禁。

  隋唐时期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唐朝,文学以诗歌最为发达。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唐(武德初至开元初)、盛唐(开元初至大历初)、中唐(大历初至大和末)、晚唐(大和末至唐末)四个时期。初唐名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盛唐时期百家争艳,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王昌龄、王之涣。中唐名家则有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晚唐名家则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皮日休等,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最突出的明星。

李白醉酒

  唐朝文学的另一大成就便是古文运动的兴起。唐朝称六朝骈体文为近体文,周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为古文。骈体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越来越不适应隋唐社会的需要,提倡恢复周秦两汉古文的运动应运而起。这不仅是文体复古,实是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替代已经走入绝境的骈体文,这是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首倡者和奠基人是武则天时期的陈子昂,成就最大的是韩愈、柳宗元。

  唐朝小说称作传奇。传奇就是曲折离奇的故事,它的兴起是唐朝文学的又一成就。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传奇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活动的主角已不是鬼神,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典小说脱离了萌芽状态而逐渐发育成熟。王度《古镜记》是现存最早一篇唐朝传奇。

  唐朝佛教宣讲经文,有僧讲和俗讲两种。僧讲专对僧徒,俗讲以普通人为对象。为向人们宣传教义,吸引听众,争取信徒,佛教僧侣在向世俗进行宣传时,往往把经文通俗化、故事化,散文和韵文结合,夹叙夹唱,并配有图画,以加强效果。这种讲唱形式。就是俗讲。俗讲的文本.称之为变文。变文韵散结合,以韵为主。这种形式生动活泼,为人民喜闻乐见。因此变文很快就从讲唱佛经故事的宗教内容,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变文对当时的传奇、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弹词说唱和鼓词,都有很大的影响。

颜真卿

  唐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的楷书潇洒飘逸、端严遒劲,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书体的风格,名重当世。孙过庭是著名的草书家兼书法理论家,有亲书《书谱序》l卷传世。唐中期的大书法家有颜真卿、怀素等。颜真卿将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沉着雄浑的新书体,称为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怀素的草书刚劲有力、奔放流畅,是古典浪漫主义书法艺术的珍品,代表作是《自叙帖》。著名的草书书法家还有张旭。唐后期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吸收了诸家之长,融化诸家笔法,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太宗步辇图

  隋朝绘画仍以道释人物故事为中心,不过山水画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科。著名画家展子虔、董伯仁同时被召入朝,他们长于人物、车马、楼阁及山水配景,画寺院壁画、画卷轴画。现存展子虔唯一遗作是《游春图》,元人称他是山水画的始祖。郑法士、田僧亮、杨契丹都是宗教画家,他们的画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较强。于阗(今新疆和田)画家尉迟跋质那,善画西域人物,亦运用南朝画家张僧繇的“凹凸法”。唐朝绘画繁盛,名家辈出,而且题材内容,作画技法都有很大进步。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等。现存《太宗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即阎立本所作。盛唐以后,题材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亦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玄(子),有“画圣”之称。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被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雕塑艺术,隋唐时期以石雕和泥塑为多。石佛、寺院雕刻,继续前代而有辉煌成就。敦煌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宝库,唐代涌现出不少著名的雕塑家,其中杨惠之被誉为“塑圣”。此外,隋唐时期音乐舞蹈融合了各民族的成分,风格多样,优美而和谐。

天文学家张遂出家后法号一行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长足的进步。天文、历法、算学、医药、建筑、印刷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天文学方面,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定《皇极历》时,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用以计算日月的运行,并测定岁差为每76.1年差一度,已与准确值71.6年差一度十分接近,而当时的欧洲还在沿用年差一度的数据。到了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出家嵩山,法号一行。得出子午线长一度为.27唐里,合今.22公里,打破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张遂得出的数据,虽然与近代科学数据(.2公里)相比有较大误差,但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实测子午线。西方国家最早测量子午线,是巴格达哈里发阿尔·乌蒙于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举行的,比我国晚了将近一个世纪。

  这一时期,历书编纂与天文仪器制造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张遂于开元十五年()编定了闻名中外的《大衍历》。这部历书的突出特点在于根据日影实测来确定历法,纠正了前代历法中的许多错误。天文仪器制造则首推李淳风设计的“浑天仪”。它的结构复杂而精密,表里三重,可以测量天体经纬日月星辰。张遂与梁令瓒创制的“黄道游仪”与“铜浑仪”,可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张遂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而西方国家直到18世纪初才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

  数学。唐代李淳风著《十部算经》,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算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王孝通著有《辑古算经》,提出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中国古代代数学上的方程式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医疗分科已经十分精细,有内科(脉经)、针灸、妇婴、痈疽、金疮、耳眼五官等科目,对疾病的鉴别也比较正确,例如对痘疹、霍乱、麻风、鼠疫、肺结核、疟疾、痢疾等传染病都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前代散失的医典文献,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所成之书,据不完全统计,不下数十百种。隋代著名医师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总论》和唐代著名医师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是两部有代表性的伟大医学著作。

唐代咸通九年最早雕版印刷《金刚经》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据文献记载。6世纪末、7世纪初,雕版印刷术已经出现。到了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并广泛用来印制诗文、契约、日历、佛经、佛像。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咸通九年()雕印《金刚经》,卷首有版画,文字刻印相当精美。印刷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及后代的文化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