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解一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一共就七个字儿,没有一个不认识的。但是自古以来基本上就没有人解释对过。四个字儿:放着我来。大家对这句话的误解,基本上又都是被朱熹给带到沟里的。朱熹认为,放于利的放是依从的意思,因此后来所有的解释就都成了,如果任何形式以求利作为目标,就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这样的解释由于简单明白又符合主流价值观,因此就十分的流行。
但是怪不得黑格尔瞧不上孔子,瞧不上论语。如果孔子真的是整天逼逼这些个玩意儿,那也的确配不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身份和地位。咱们不妨来听听黑格尔是怎么评价孔子的。他说《论语》这本书一丁点儿哲学味道都没有,里面讲的都是一种常识性的道德,在哪个民族文化里都能找得到。思辨的哲学是一丁点儿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为了保持孔子他老人家的名声,黑格尔说,论语最好别翻译。
这可真是气死我了,我真想知道他当时看的是谁翻译的版本。但是这也不能怪他,咱们中国人自己都没有翻译明白,何况在翻译成外语,给人家看了,人家这么说也可以理解。
ok,先回到咱们今天这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其实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恰恰就在这个放字上面。这个“放”是这句话的核心,所有的哲学思想都在这个“放”字上,结果又让朱熹一个“依从”给整成鸡汤了。“放”这个字的本意既有放弃,但同时也有放纵的意思,而且这两个意思又正好处在两个极端。而孔子牛逼的地方就在于,人家就用了,放着一个字就往这儿这么一摆,那个境界和水平立刻就显出来了,反正朱熹是没有看出来。因为这里的这个“放”字,在这句话里头,偏偏他就同时包含了放弃和放纵这两个极端的意思。
这个“放”字就相当于一句诗的诗眼,处理的是十分的经典,十分的具有艺术性。如果这句话在正确的解读以后,我觉得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也是相当的有智慧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孔子在这里表明的其实还是他的治国方针和理念,放于利而行,多怨,就是说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无论是完全放弃追求经济利益,还是完全放纵的,一味的去追求经济利益。这两者最终都会导致多怨这个结果,多么牛逼呀。这两种相反的情况就用一个放字就搞定了,毫无违和感。
其实孔子这句两千多年前说的话,就算是放到今天,我反而觉得更加的深刻,更加的有指导意义。你想在曾经的计划经济年代,那不都是放弃利而行吗?最后结果是不是经济搞不好穷得不行,结果导致多怨?然后我们又大搞市场经济,于是又放纵利而行。虽然经济是搞起来了,结果是不是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增多,结果依然还是多怨。因此,孔子指出,放于利而行,是一个社会还没有达到和谐状态的一个规律。不管你这个放偏向于哪头儿,社会矛盾都会变得极化。
利是个双刃剑。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寻找一种合适的恰到好处的也就是所谓的中庸的状态,叫把握好这个火候,就要根据当下实际的位次,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然后找到最合适的那个点位,并且还要随时地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少怨或者无怨。你看这不就是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坚定不移地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吗?没有任何的参照,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见招拆招,随时调整,但是恰恰我们却取得了让全世界都震惊的伟大成果。
你看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伟大的祖国,不缺乏有智慧的高人贤人,他们是真正地懂得儒家,当然还有道家的精髓也在里面了。我很庆幸自己可以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可以见证咱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你们有没有同感?以上就是今天的这篇论语的正解版本,大家随缘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