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中国古代士人修为的最高境界

“慎独”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修为和风范的最高境界,是古代儒释道等经史子集里常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品行的操守。所谓“慎”即谨慎;“独”就是独处,独立处事。大致意思是说,严格的管理自己的内心杂念,不依靠他人监督自己,无论有人无人。类似于今天我们常常讲的个人自控能力。

在《中庸》第33章第2部分进一步解释慎独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无愧于神明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庸》里关于“慎独”的原文:

诗云:“潛虽伏矣,亦孔之?”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白话译文:

诗经说:“潛藏虽然很深,但仍然是非常的明显。”注:伏=深。孔=非常。昭=明显。]所以君子只求内心反省没有愧疚,也没有恶念存在心志之中。君子之德行之所以使人赶不上的,大概就是不被人看见的地方!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也能无愧于天理。”[注:相=看。尔=你。屋漏=屋顶上的小洞,或者屋内的西北角放置神明处。]所以君子不必动作而他人尊敬他,不必言语而他人相信他。

子思告诉我们:最能促进修行者进步的方式是自己处理好一人独处的时段,假如能于无人在自己身旁而没有任何坏主意(原文:无恶于志)的话,那么他的修行可以说是成功的,因为慎独是检验自己的最好方法。《中庸》在此章中用《诗经》中的“君子不愧于屋漏”以形容他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也就是说天可以经过屋顶上的小洞知道他在作什么。所以说“无愧于屋漏”就是形容他的无愧于天理。

理学家的静坐与佛教的禅坐也是属于慎独的一种,应该是“静态”的慎独。而在自己的脑袋胡思乱想的时候的慎独,慎独应该是属于“动态”的。两者之间、当然以“动态”的慎独较为困难,而且它的困难度应该是困难多得不可能以数字计算。《中庸》是提出一个有效的、以自己的诚意随时随地监督自己的方法,甚至比佛教更严紧的方式,让自己上进。

与西方的传统宗教道德观相比,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对道德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叫做“君子慎独”,讲的是一个人哪怕是没有人盯着他,没有人在他旁边看着,也没有神明去“裁决”,他也会按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来行事。在中国的道德观念里,做事要对得起的不是“神”、“上帝”这类虚无的东西,而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良心,做到问心无愧。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里人本主义的道德观念,比以西方的传统宗教里“原罪观”带来的负罪感,以及“末世审判”让人所产生的恐惧感而创建起来的神本主义道德观要高很大一个层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