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诗经
1.解释《诗经》的《诗传》的作者是大小毛公,大毛公是毛亨,小毛公是毛苌。解释《诗传》的《诗笺》的作者是郑玄。
三礼
2.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戴德的侄儿。相传他们分别是《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编辑人。他们是西汉研究《仪礼》的专家。
春秋三传
3.传说《春秋》是孔子因获麟有感而写的,但事实上是鲁国史官写的。
4.《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这个左丘明,有的说是“鲁君子”,有的说是孔子的朋友;后世又有说是鲁国的史官的。
5.注解《左传》的,现存只有晋代杜预的书。
四书
6.使得《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熹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7.朱熹将《大学》分为经和传两部分,认为经是曾子追述的孔子的话,传是由曾子的弟子记下的曾子的意思。《中庸》的作者,朱熹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
作品篇
诗经
1.由乐工的领导太师搜集的歌谣,加上贵族作的典礼的诗和臣下作的献诗,共有三百多首。后来,乐谱散失,留下的歌词,即《诗经》。
2.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大小毛公)《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诗传》解释《诗经》,《诗笺》解释《诗传》。《诗传》和《诗笺》,都采用了以史证诗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里。
三礼
3.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4.《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春秋三传
5.“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各国都有“春秋”,但传下来的只有《鲁春秋》,《春秋》就成了它的专名。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因为记了各国的事,所以也是第一部通史。
6.注解《春秋》即“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公、穀不免空谈,《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残缺又少),用处自然大得多。
7.分国记载的《国语》,重在“语”,记事颇简略。
8.《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四书
9.“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出自《礼记》。
10.《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中庸》,是孔门的心法。
观点篇
诗经
1.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2.现成的歌儿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所以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3.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4.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5.春秋时通行赋诗,类似于请客点戏,所点的诗必带有政治的意味,且总是断章取义地用。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6.照近人的研究,风雅颂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
三礼
7.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8.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春秋三传
9.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征实即求真,照事实记录;劝惩即劝善惩恶,劝是奖励,所以是奖善罚恶。
10.“春秋三传”特别注重劝惩,征实倒在其次。
11.三传都对《春秋》进行咬文嚼字、穿凿附会的解释,解释的结果就是后世最看重的所谓“书法”“褒贬”“微言大义”。尤其是《公羊传》和《穀梁传》。
12.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四书
13.朱熹注解的“四书”是古代小学的标准教科书。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朱注“四书”。
14.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