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住德国时,余秋雨打碎一个玻璃杯,房东太

长安原创

白先勇评价余秋雨: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

如此评价,可见对余秋雨的认可。无独有偶,诗人余光中亦评:

中国散文界,在朱自清和钱钟书后出了余秋雨······

一面是文坛大家的极力推崇,另一面,“学术超男”易中天、京派作家王朔却有不同“意见”。易中天评余秋雨:“我对余秋雨心存一份敬意,他是第一个走到公众面前的文人。但更多的是不以为然,毕竟我们俩从骨子里是不同的。”

后来,易中天在“汶川地震”后的余秋雨捐款事件上又发表观点:“余秋雨可以不捐,但不能诈捐”。

王朔有言:

“余秋雨冒充文化人,他是打着幌子的琼瑶”。

这出当代文坛上的“百家争鸣”大戏可谓饶有趣味。余秋雨的声誉、口碑两边倒,质疑与肯定并存,赞赏和嘲讽参半。

无论外界声音如何,其实余秋雨都在做自己,就像他新近翻译的老子《道德经》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当所有的“口水”和“烂菜叶”向他砸来时,余秋雨选择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翻译《老子通释》。

言归正传!正如我们所说,不要妄图得到每一个人的喜欢,生命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该被别人的目光所绑架。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之散文领域的贡献。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国文化课》和《老子通释》等作品,都是立足于我们脚下这片浑厚深重的土地,他以历史为弦,行万里路,看中国、看世界,向世界奏出了中国的曲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余秋雨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当年,他辞去高校工作,走访中国的都江堰、莫高窟、苏州园林,以及新疆,最后触角伸到了中亚、西亚的埃及、叙利亚、印度,甚至德国等国家。

我们常说,一个人如果想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故乡,必须离开你出生的原点故乡。只有当你走得足够远,才会看清楚故乡,明白自己的去向。

余秋雨分享过一段人生经历——一次在德国旅游时,他为了了解当地的民风、习俗,余秋雨特别还租了一个房子。

房东是一个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余秋雨见屋舍干净,窗明几净,没有任何顾虑的他准备租下来。

然而,房东老太却阻止,大概意思是你还没有住过,合不合适不知道,还不能租给你。

余秋雨觉得老人家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暂住下来。每天他都将屋子收拾得很干净,收了垃圾就放在门口等待清洁工来拿。

5天后,余秋雨准备将房子长租下来。不料,他在收拾东西是却将一个玻璃杯子打碎了。

余秋雨很坦诚地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房东,房东太太并没有生气。但是反转来了,当他收拾垃圾时房东太太生气了,她说:“明天就给我搬出去”。余秋雨不知所以然,一脸疑惑。

心怀疑问,余秋雨问房东太太何以如此生气?房东太太告诉他:“不是因为打碎了玻璃杯,而是你心里没有别人。”

只见房东太太不紧不慢地坐下来,她将打碎的玻璃渣子一个个拣出来,然后用笔在塑料袋上写:里面有玻璃渣。危险!

见罢,余秋雨这才恍然大悟!房东太太所言“你心里没有别人”原来是这样的道理。垃圾分类,在发达的欧洲国家施行得比较早,而在我们国家相对晚了一些。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同,进而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

总而言之,余秋雨和房东老太太的“矛盾”,归结为四个字:文化差异!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中写: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是集体人格的再现。

近几年,国际上对中国男性不乏溢美、夸赞,中国男人顾家、挣钱,不花心。相对于仍旧有些国家的“一夫多妻”制度,韩国、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中国迎来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有一桩案例,一个中国男人和外国女性成了婚。两人是同窗,恩爱有加,又志同道合。但是婚后并没有走得长远,原因是什么呢?

女方特别不能理解一点,为什么每年清明节、春节,丈夫都要不远万里回国一趟?工作那么忙,假期那么短,路途那么远,车费那么贵,真的有必要吗?

矛盾就此树立起来!问题在哪里呢?南方想的是父母,是故乡,是中国人骨头里的亲情、礼仪,但女方显然不能理解!

最后,两人天各一方,分道扬镳!暂且不说这种跨国婚姻,当代中国结婚娶亲都会考虑地域因素,吃饭是否口味一致,习俗是否契合。

无论是租房时余秋雨和房东太太的“矛盾”,还是中国男子与外籍女性因为“清明节”而离婚,都在揭示一个道理——文化属性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难以更改!

余秋雨将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社会模式的礼仪之道,人格模式的君子之道,以及行为模式的中庸之道。这三个“道”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区别。

余秋雨说,作为一名文化创造者,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文化创造者的精力永远不够用,因为他们要探寻全宇宙、全人类的价值和隐忧,并要以艺术的形式传播出来,使得每一个社会个体得到美的体验,生命的升华。

虽然已经古稀之年,但余秋雨仍旧在孜孜不倦地传播中国文化,他曾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文化正名,并发出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今只有中国依然在延续,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的没落的演变令人感慨。

文化是看不见的海棠花,是不可捉摸的壮烈······虽然历史已经化为了粪土,化为了灰烬,但是当我们站在高山前,面对呼啸奔腾的河流,面对巍峨绵延的城墙,面对史诗般的兵马俑,面对悬空的莫高窟,面对浩瀚屹立的都江堰,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升起自信和澎湃。

《中国文化课》是中国人生命的展开,是历史沙包的倾泄,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没有读过余秋雨,可能不会缺少什么,但如果读过余秋雨,你可能会获得某种欣喜、激动和意外的收获,让你萌生喜悦、厚重和内敛,也健全你的肌肉、血脉,让你明白自己身体中的中华元素。

《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国文化课》等作品中,余秋雨一面说历史,一面讲人文,文字时而豪迈沧凉如卷过沙漠的残风,时而跳动雀跃犹海浪奔腾,一往无前,坚定铿锵,好像一个驾着铁骑的将军奔赴而来!文字美妙至极,而且极富画面感。

任何一个读过余秋雨文字的人,都会被感染,它就像星星洒落面前,给你惊喜,言语的组合,词句的构建,那么契合生动。

任何一个爱阅读、爱散文的学生、老师,抑或学者,或者是想要提升文笔、审美的人,余秋雨是必备的床头书。

并非杜撰!金庸说:“浙江人中就算我不会写文章,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贾平凹说:“余秋雨作为‘蹈大方,出新裁’的一代文化大师,他的文章别出机杼,自成一格。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喜欢文化的人,有着阅读习惯的人,都该看看余秋雨,终身受益!无论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还是《中国文化课》,抑或《行者无疆》!戳下阅读!#余秋雨#

-End-

陈忠实、贾平凹均写这一“隐晦”情节,打“擦边球”还是还原真相

“棒槌会”实为“借种”,《白鹿原》中大胆、鲜为人知一幕

《狂飙》大结局意难平一幕,安欣这一句话让人瞬间泪目

陈忠实收到盗版《白鹿原》不怒反喜;陈忠实:说明书火,还有人看

日本最初“人种”是谁?为何韩国人歧视日本,日本上下厌恶韩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