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英者,唐朝末年歌妓李云英。对于妓这个称谓,对于今天的我们,很多人有误区,所以连带云英未嫁也成了一个贬义的成语,被吐槽是对女性的侮辱。
其实真不是,古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除了读书人,歌舞坊中的女艺人都属乐籍,统称为妓。此妓非今日之妓,一般主要指的是乐妓,如同今天的女明星,女艺人。称其为妓并不是对明星演员的侮辱,只是时代不同,称呼不同。
如同民国初期之前一直称从事演艺工作的为“戏子”,属下九流,换到今天就是著名的某剧艺术家。同样都是艺术家,称呼和待遇千差万别。如果放在今天,你要拿那个人和明星做比较,TA可能觉得三生有幸。因为某著名影星衍生一个成语,大家绝对不会觉得是贬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秦淮八艳等人都和李云英一样,才艺双绝,换到今天,比明星更明星,毕竟古时的媒体不发达,传播速度太慢。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笔的名妓,绝非等闲。抛却封建社会出身论,单从众生平等,才艺佼佼者论,云英未嫁这个成语我认为绝非贬义。
所以我很想为很多网友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吐槽其中引用成语”云英未嫁”是作者和导演没文化,乱用贬义的成语形容未出嫁的少女,太不谨慎的事情辟辟谣,很多成语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能以书面的今天的标准和眼光去衡量。能写出《知否》的作者和导演,文化内涵远比一般人深厚。
再说云英,钟陵名妓,肤白貌美,歌舞双绝,且精诗词。12年前偶遇工诗能文,与陆龟蒙、皮日休齐名;又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的罗隐。十二年后两人再次相遇,才有了云英未嫁的故事。
很多人并不知道罗隐是谁。罗隐,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原名横,后因屡试不第,改名为隐。是唐末大诗人,诗红人不红。“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愁来明朝愁”“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出自罗隐笔下。
罗隐有确很有才,但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文笔太过犀利,并且口舌也不铙人。陆续考了很多年科举,但古代文人可能讲究中庸,导致十试不第,一生怀才不遇,可以说很悲催了。
公元年,罗隐于南康郡首次入贡京师。途经钟陵,得遇云英。开启了才子佳人,诗词唱和的境界。十二年后,见黜礼部,旅况穷途,于钟陵再遇云英。云英就很奇怪地问:“怎么罗公子还是布衣呢?”很多人觉得云英这句话是嘲笑罗隐的落魄,所以罗隐才愤而写下了《赠妓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直白点说就是: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春,又见到云英轻盈的掌上身。当年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难道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
我觉得可能未必如此,且不说一个曾经为官作宰的男子汉不太可能和一个弱女子计较,单就诗的意境看起来更多的是感叹自己的遭遇。人生有多少个12年?12年间,一个人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熬成落魄邋遢满身油腻的中年人,明明才华出众,可屡屡不得志,其中的辛酸和苦闷没有几个人能懂?
12年对一个仅仅为了活着的平凡人也罢了,可对于一个满腹经纶,才华出众眼高于顶的人来说,其打击和失落感可想而知。12年间,从别钟陵再到回钟陵,除了岁数增长其它还是原来的样子。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些打击和失落如果平铺直叙不加铺垫直接说出来未免让人感觉苍白无力,会轻飘飘劝你:谁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失意在所难免。但和同样姿容出众,才艺双绝的云英放在一起,写出来让人倍添无奈和伤感。有一种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感慨。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和罗隐的“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白居易从辞别满目繁华的京城到卧病谪居潮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浔阳乡间,内心深处的失落远胜外在。
罗聊云英皆归尘土,云英未嫁流传至今。人生失意无南北,愿君皆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