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陈胜、吴广拉开反秦序幕后,天下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自陈胜死后,各部将更是拥兵自立,广纳英雄,觊觎天下。
当时,项梁、项羽叔侄带八千子弟西行,却见很多难民奔赴东阳县。询问之下,才知原东阳县令被民众所杀,现在大家推举的令史叫陈婴,素来长厚,体恤民艰,于是附近民众一窝蜂似地前往聚集,以求保护。项梁不禁惊叹道,东阳竟有这般大贤么!我当先与其沟通一番才是正理。于是,写就书信一封,与其交涉。
这陈婴平日里规矩本分,素有威望,被人们所敬重。东阳发生暴乱时,他避祸家中,不想参与这些纷争之事。偏偏那些东阳少年聚集数千人杀死县令后找上陈婴,认为只有陈婴才能主持大局。陈婴推辞不掉,只能出来撑持一番,约束县内秩序,并将原县令尸体埋葬。远近听说陈婴的贤明后,都来趋赴,不数日就得两万余人。
这个时候,陈婴称王的条件可谓基本具备,且比某些自立为王的势力好很多。一众人等也欲推举陈婴为王。陈婴当下不敢答应,回去讨问母亲的意见。不料,母亲的一席话令陈婴如醍醐灌顶,彻底打消了称王的念头。这番话,也足以令天下英雄深思。
听完陈婴的叙说后,他的母亲摇头说,自从我嫁到你家来,从来没有听说过你家先祖中出过一个贵人,可见你家向来寒微,没有祖辈遗留下来的宗族名声。现在你在县衙中效力,也只是平常中的一员,只是靠着平生忠厚,与人无争无怨,才得到大家的信服跟从。但你这忠厚二字,只能勉强保护自我,却是不能建国安邦。若是突然出大名、据高位,非但不能享受这些荣华,恐怕立即就会带来祸殃。况且现在天下正值大乱,大家都不知道前途何在,你万万不可心存侥幸想着乘机谋事,那样的结果必然是后悔。以我想来,你不如选择一家实力不错的势力前往依附。日后如果事成,则可以得到封赏;即便失败了,也容易逃亡,省得出大名被人追着不放。
于是,陈婴决意不称王,自称东阳县长。待收到项梁招纳的书信,陈婴与一众人等协商后,皆同意归降,成为项梁、项羽叔侄军的一部分。
我们来分析陈婴母亲的说法。这位母亲的话中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祖上素无贵人。这实际说的是没有家族背景和势力。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有家族势力的支持,那么办事往往事半功倍;哪怕是曾经家族有较大威望,也可以用来说一句“名门之后”,而后振臂一呼。比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家族势力就很强,有本家曹家叔伯兄弟,有夏侯家同族兄弟等等的帮忙。再比如袁绍,就有家族威望,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都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是看似虚无的声望,还是事实存在的家族势力,都对个人干事创业有极大的作用。当然,若委实没有这样的条件,就真的毫无机会了?真就“寒门终难出贵子”了?不见得,历史证明,还是有很多毫无背景出身却干成盖世大业的大英雄者的。那么,陈婴为啥就不能是这样的人呢?他母亲说的第二句话解释了这个原因。
二是说本人无治国本领。陈婴的母亲说陈婴现在的结果,是靠平日里言行严谨、品行忠厚得来的,而不是靠个人的什么其他能力。这是这段话里的关键,足以令当时所有起事的英雄豪杰们深思。组织领导起事、团结带领兵将、战场争斗杀伐、建立整套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抚民安邦政策、确保粮草供应……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虽然不需要起事者亲力亲为,但至少要具备处理这一类事件的专业素质。比如,至少要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行政经验,要能懂人性,善于团结人,能分辨、听取真正合理有效的意见,具备一定的兵法谋略,自身有足够的能力或魅力摄服人等等。没有这些基本的条件,那么这个队伍注定是没有灵魂的。根据这位母亲的话,我们去反思陈胜、吴广的失败,就会发现,这是完全应验的。领导能力的严重不足、文化知识的严重不足,导致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始终是一盘散沙,很快走向失败。
三是说前途未明风险太大。根据第二条——本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前提下,陈婴的母亲指出,现在天下正乱,未来走向不清,先搞依附为上。如果事成则共享果实,失败则逃亡保身。如果自己一旦称王称霸,那么,失败后的领头人是必然没有好结果的。对陈婴来说,这确实是最好的出路,在自己最有身价的时候,选择投奔他人,必然能得到对方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认可这种“出头的椽子先烂”的中庸保命哲学?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自身,即第二点。如果自己有这个实力,自然不需要如此“中庸”。比如陈婴投靠的对象——项梁、项羽,人家世代是楚将,熟悉兵戈战事,更兼项羽勇武无敌,何惧天下人?如陈婴者,却是要考量自身安危问题的。
蔡东藩先生评价陈婴母亲“莫谓巾帼中必无智者,婴母固前事之师也”,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