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弈文化第一期学与教育

北京痤疮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教育是我们当下比较关心的话题。教育是什么,当下为什么会有一些问题,而后又会怎么发展呢?或许可以回溯我们的文化,从“教”和“学”的起点来整理一下头绪。

古代教、学同字,可以写为斆(xiào),觉悟的意思,后代分化为二字,教和学,教是觉他;学是自觉。学,本作“斆”,篆作“学”。(《说文解字》)就是说“学”字本来写作“斆”,秦“书同文”后“斆”统一写作小篆“学”。

中华文明是重视“学”的文明。在儒家的经典中,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在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他十五岁立志于学,终身也就是“学”而成长的过程。

荀子讲:“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意思是学不可以停止。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篇》),其中就有“传不习乎”。传是传承传递,学的内容,指自己的专业知识需要每日去琢磨,这是自己的根本要务。

“学”之于个人是知识的积累和传递,之于社会是文明的传承,是个人与社会同步的整体发展。人生就是通过传承前人的知识,用知识去创造价值,领悟少许知识的升华,向后人传递知识的过程。人类也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才形成了当今繁荣的文明。“学”应当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吧!

当今的学,我们更多理解为教育。“教育”一词源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和“育”组词是孟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一个用法。教育的“教”和学的意思相近,“育”的意思是“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教育组词,“教”就受了“育”的局限。

实践中,局限的教育总是让我们困扰。我们不得不在更长远的人生规模,更高的人生维度上去认知、思考教育。当今的“教育”也就在这样的希冀中发展,自然而然的摆脱“育”的束缚,扩充其内涵与外延,而回归“学”的本质。

就育而言的学有三点局限性,一是“养子”,二是“使”,三是“作善”。

其一,“养子”。学只是学生时代的事吗,以后就可以不学了吗?以前不少人是这样的想法。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就有了好工作,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

但随着竞争机制的普遍运用,社会进步的速度远超过去所有的时代,几乎所有人在任何岗位都需要不断提升,以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没有一劳永逸的竞争力。所以当下社会对教育的认知正在回归到学的本意,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其二,“使”,这个字,容易理解为家长或老师应承担教育的责任,成为教育的主动方,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太多的孩子从最开始就是在被学习,或者在各种鼓励中学习。乃至于读完大学都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没弄明白究竟是谁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应当考虑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到底是谁。很明显,不是老师、家长教了就有用,而是学生长大成人才算数。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变成应试的机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变成大人。

大人不是小人,不能只想到自己。没有对他人的关爱,没有团队的协同,没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再多的才干也没有发挥的起点,再好的经验找不到正确的积累。

其三,“作善”。这个说法本来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在执行时往往有两个误区。一是,只要是好的什么都学。没有体系,没有条理,没有重点,没有取舍,没有次第。那从长远看,学生成长的效率何来呢?二是过分强调知识。

学习不能只看分数,基础教育尤重品德与心性。品德是怎么看问题,心性是怎么想问题,这都是习惯的培养。而后才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合适的知识。

学生需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承受对与错,去承担责任,才能知善知恶,形成真实的经验,成为学生的“文”之“化”。“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学是要学会向善,学会积善,学会改善。

教育不能只是“小学”,亦不能只是“科学”。教育必然回归大道,儒家数千载的教育思想“大学之道”必将重新焕发光彩。

说明: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一弈学苑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