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知识 >>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pf.39.net/bdfyy/bdfzj/

盛唐“贞观之治”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中华文化的衰退转折则从宋代开始,其代表

[一],是学术上朱熹的“理学”

[二],政治上宋朝的治国理念,重文轻武及一系列国策。

[1]首先朱熹片面强调等级制单方面的权利,宣扬愚忠,宣扬奴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儒家的初心,君臣之间的各自独立,互相选择没有了,夫为妻纲,丈夫死后,妻子要为丈夫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如果说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开始偏离孔子“初心”,朱熹则背离了孔子的“初心”。

朱熹师从程颐、程颢兄弟,开创了中华儒学的一个新时代“程朱理学”,在尽量满足统治阶级利益的目标下,提出了集“儒、释、道、法、杂”各家思想观念于一体的,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理念的学说,“程朱理学”杂糅汲取百家,重塑民族信仰和人生价值观,把“人心向善”的本性提升到不可不服从的天性,把孔子思想中的仁爱、忠恕观念上升为天理,完全抛弃了“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和“以民为本,百姓立场”的核心理念,成为统治者约束整个社会的思想暴力武器。

历朝历代为丈夫守节的寡妇立碑,数量少,仅几百块而己,宋朝为守节寡妇立碑多达一万多块,为中国之最。

女子缠脚的陋习,也由宋朝首创,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用极端化取代了中庸之道,以民为本变成以皇权为本,站在百姓立场变成站在官府立场。

[2],宋太祖执政理念;

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

这段话说出了宋太祖的执政理念,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实质是用兵权换特权,換腐败通行证,所以宋朝政治一直腐败,由吏治腐败到全民腐败,纵有四面外敌,统治者仍设法求和享乐,忠臣,贤臣,良将均没有好下场,整个北宋,南宋政治都是暗黑,让人看不到希望,统治者只是个维持会,统治者腐败享乐,广大人民勤奋的创造财富,如此而己,直到南宋灭亡。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下岗后,这些武将们均皈依佛门,但几乎全是些贪财好色之徒。

皈依佛门,要讲求慈悲之心,不应该再有“专务聚敛”、“夺民家子女玉帛”之类的行径。赵匡胤时代的武将们,却一面集体皈依佛门,一面集体“专务聚敛”,这种诡异的“对立统一”背后所潜藏的,其实是武将们强烈的求生欲。

自唐末藩镇割据延伸到五代,百余年的动乱形成了一种“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游戏规则。赵匡胤时代的武将们,大多有着后周旧臣的身份,某些资历深厚者甚至历仕三朝以上(如慕容延钊)。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然也担心这些在五代大染缸里浸泡已久的武将们有样学样——势小者惯做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势大者则蠢蠢欲动,以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前辈为榜样。

为了睡得更踏实,称帝之后,赵匡胤即在全国推行一种新的“更戍法”:朝廷分遣禁军戍守边城,各军区之间的部队须经常换防,“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按《宋史.兵制》的说法,此法优点颇多,既能防止将领们化朝廷之兵为私人武装;部队间经常调动,还可以改善部队腐化骄惰的习气。弊端则是,宋军也自此陷入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困境,对外的战斗力大为减弱(倒并不影响对内镇压普通民众)。与“更戍法”相配套,对那些威望高、能力强,掌兵已久的将领,赵匡胤学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自导自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一劳永逸斩断了他们与军队的连结。

赵匡胤严重的猜忌与严密的监视,让武将们集体养成了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的处世风格。换言之,这些杀人如麻的赳赳武夫,并非服膺佛祖的慈悲,而是恐惧赵匡胤的猜忌;他们的贪婪好色未必出自本性,更多是在响应赵匡胤的鼓励——对于武将的贪污腐败,赵匡胤长期持默许态度,盘剥百姓固然不闻不问,即使侵吞数额巨大的公款,也往往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罚。

初时,武将集团的贪腐尚是做秀成分居多。《宋史》评价石守信的疯狂敛财,说他“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可谓相当透彻。王全斌早年的为人,是“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克蜀之日却亲自带头敛财,且放纵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如此反常无疑也是为了自污求保——克蜀之功太大,赵匡胤赏无可赏,惟有用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污”,才能安抚赵匡胤对王全斌的猜忌之心。

赵匡胤也乐于看到他们一面贪财好色,一面假模假样用“信佛”来装点自己有慈悲之心。在这样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纵容下,宋初的某些武将,遂将人性的丑恶面极端地释放了出来。

从宋太祖赵匡胤公元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起,至公元年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自尽,宋朝结束,其间一共年。必须承认,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其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纵观宋朝兴衰,让人惋惜而又警觉。对宋朝的迅速亡国,各史学专

家、历史爱好者各抒己见。笔者对导致其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一、北方强敌虎视;二、国家政策失误;三、最高领导无能;四、外交政策失误;五、奸臣贪官当道;六、官员腐败、党争不断;七、严酷的税收制度;八、军队建设缺陷;九、严重通货膨胀。

一、北方强敌虎视

北方游牧民族,经过多年的的经营,改变了过去单一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效仿中原地区,逐渐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建立起了真正的国家体制,并实行游牧+农耕的生活方式,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国力也逐渐增强国土面积、资源积累都达到相当高水平。辽、西

夏、金等国家的建立、强大,对北宋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

蒙古帝国的崛起,是大自然和人类本性合作产生的意外。人类自然史上,十三世纪是一个“小冰河期”,北方气候严寒,处于北方的辽、金,降雨量减少、粮食减产、国力大大降低。而仍然处于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面对不断缩小的草场,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同时

,金国对蒙古族部落的压迫,促使他们更加团结,应运而生一个伟大的领导人——成吉思汗。

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匮乏,北方不能再负担众多的人口生存,强悍的蒙古游牧民族,在灭金后,逐渐向西、向南进发,占领、掠夺所有可以征服的地方,富庶的宋朝,是蒙古王朝朝思暮想要征服占领的最大目标。

虽然在盛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向唐朝臣服,但几百年的积累,在几乎与北宋建立的同一时期,其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峰时期。各部落之间领土、资源的争夺,连年征战,各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而同一时期,宋朝军队的装备、人员素质相对低下,一进一出之下,宋朝军队已经难以与北方各国的军队抗衡,无法承担保家卫国的职责了。

二、国家政策失误

宋太祖靠兵变起家,因此即位后,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削减将领兵权,削弱地方藩镇力量,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重经济轻军事,重建设轻国防。这些措施,在宋初对人民休养生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宋朝建立,就实行“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唐朝时期,对边境接壤的游牧民族实行“扶持、结盟”的政策,帮助这些部落定居、支持这些部落发展壮大,以此抵御其他游牧群落。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战略纵深”地带,唐朝北方游牧部落对边境的侵犯、骚扰减少很多,唐朝军队也较少直接与强敌交手。宋朝时候,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的等战略要地的丢失,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几乎都已经统一,形成几个强大的国家,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一道屏障,缺少了国防“战略纵深”。“守内虚外”的政策,就是让出自己一部分土地,作为“战争缓冲区域”,军队集中守护离边境较远的城镇,以尽量避免与北方国家军队接触。几乎与“以土地换和平”相差不远。如此软弱的国防政策,对于北方尚未完全归化的少数民族来说,得寸进尺的事件经常发生,导致边民纷纷向南迁移,国土并未实际控制。

三、最高领导无能

从宋太祖、宋太宗后的历任皇帝,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没有危机意识,被眼前的经济、文化繁荣现象所迷惑,国防、军队建设上几乎没有作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朝皇帝毫无进取心,也没有高明的国家治理策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只求自保,能坐稳朝庭。国家逐渐失去凝聚力,民心、士气逐渐低落。在国防上,朝廷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作指导。其间虽出现过寇准、狄青、杨延昭、李纲、岳飞等主战派人物,但整体是执行“投降”、“绥靖”政策。连年战争失利,耗费大量钱财,岁岁进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大大损耗国家实力。几乎从宋朝建立开始,“积弱积贫”就一直伴随着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治上虽有几次不成功的“改革尝试”,但在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先后以失败告终。特别是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改革派、保守派轮番执政,政策反复,政府官员为各自利益相互诋毁,政治斗争不仅使大批有识之士遭受迫害,人民生活更

是受到巨大影响。北宋随后几十年间迅速崩溃、瓦解,为金所灭。

四、外交政策失误

北宋早期,北方主要威胁是辽、西夏,宋朝军队与辽、西夏交锋,互有胜负,但在妥协派主导下,宋朝认输,被迫“岁币”,就是向辽、西夏进贡。

金国崛起后,宋朝没有准确判明形式,采取“联金抗辽”的外交政策,大力支持金国,希望借助半开化的金人强大的军事力量抵御辽国。在金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宋朝雄厚的经济支撑下,辽国灭亡。不久,金国这个“盟友”,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将刀剑指向北宋,北宋王朝就

此覆灭。

在蒙古民族开始崛起之时,宋朝又重蹈覆辙,采取“联蒙抗金”的政策,同样,在半开化的蒙古人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宋朝强力的经济支援下,金国终于灭亡。而此时,蒙古人已经不满足于对北方草原的统治,连年征战加之气候变化,导致资源短缺,北方已无力负担人民生活所需。蒙

古人将眼光转向了富裕的南宋。

那时,蒙古民族还是未完全开化的民族。这也是为什么诺大的领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没有设立都城,窝阔台定都哈尔和林,却没有建立国家管理机制。除了忽必烈崇尚中原文化,大致以宋朝疆土为基础,拓展边疆,建立“元”朝外,其他几支远征军最终还是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国家、设立一个有效的国家管理机构,可谓“马上得之,马上失之”。而元朝延续不到年,就退回漠北,后来成为鞑靼国。

五、奸臣贪官当道

宋朝时期,奸臣、贪官层出不穷,宋真宗、仁宗时期王钦若、丁谓,宋英宗、神宗、哲宗时期蔡确、章惇、吕惠卿,宋徽宗、钦宗时期蔡京、蔡卞、童贯、张邦昌、南宋时期韩侂胄、史弥远、秦桧、张浚、贾似道等等,在中国历史上都可以算得上有名的奸臣、权臣、贪官。他们有的阴险奸诈、谄上媚下、挑拨离间,有的专权擅国、陷害忠良、投降乞和,有的荒淫奢侈、误国害民。终此整个宋朝,贪官、奸臣不断,奢靡之风盛行。宋仁宗时期(公元年—年)宋朝经济、文化发展达到最高水品,此后连年下滑,在奸臣贪官把权下,宋朝逐渐走向衰落。

六、官员腐败、党争不断

宋朝商业发达,对盐、茶、矿产皆实行“官卖”的垄断制度,国家抽取极高的税赋,国库收入丰厚。从宋太祖起,宋朝对政府官员、士人、士族子弟的待遇极其优厚,皇族、外戚、功臣等等的后代,在“恩萌法”的庇佑下,生下来就有“级别”,有俸禄。朝廷的政府部门逐渐形成一

个巨大的官僚机构,人浮于事,大大增加了国家行政成本,到宋真宗时期,“冗吏”多达十九万五千余人。北宋供养了一支近万人的军队。

军队人数虽多,俸禄也好,却大都是花架式,特别是京城禁兵,鲜衣骏马,俸禄丰厚,却极少训练,更有甚者,每月关领俸粮,自己都扛不动,

要雇挑夫帮他们扛。如此军队,真的上了战场,结果不言而喻。“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武将无心致力于军事研究、军队建设,军中将帅谋很多专注于谋求个人利益,安于享乐、唯利是图。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主要就是针对“三冗”(冗兵、冗官、冗费)进行改革,开源节流,减冗兵,裁冗吏,抑兼并,细理财,补充国库,但改革触动很多既得利益者,遭到保守派的强力反对,改革者被流放、贬谪,改革半途而废,没有收到任何明显的效果。而朝廷“三冗”之余,又铺张浪费奢侈无度,于是聚敛天下之财富却还是不免困焉。当时的汴京,虽然辉煌灿烂到极点,但却是以全国之用堆积起来的一个巨大畸形的消费城市,与全国的反差很大。那些普通劳动者、直接生产者、宋朝辉煌的真正创造者们的生活,却实际上并没有宋朝表面那么光鲜。

在宋朝,即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臣,也都是很奢侈的。寇准天天在庭院燃巨烛,“耀如白昼”,“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吕蒙正,每餐必喝“鸡舌汤”,吕家厨房一天要杀成百上千只鸡;大文士宋祁,夜夜笙歌,无日不醉。宋徽宗在位期间,极度追求奢侈生活,他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园林。以蔡京为首的官员,趁机腐败敛财,奸恶无道,窃弄威权,编造众多名目的苛捐杂税,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宋朝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的赋税,流离失所。表面繁荣的背后,是百姓沉重的生活负担。官员腐败、吏治不严,导致社会混乱,奢靡之风行于社会,而底层社会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从北宋开国起,就不断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对抗政府的事件发生。到宋徽宗时期,宋江、方腊起义,彻底动摇了宋朝的统治基础,使宋朝很快走向灭亡。

宋朝当权的官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结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打压对手。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始终贯穿整个宋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最终招致失败,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党争”事件。

七、严酷的税收制度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税收名目最多的朝代之一。宋朝的“正税”是指“两税”(指夏税和秋税)制度,是沿袭唐朝,赋税规定也是一样,实际上并不高。但唐朝的两税,上交中央大部分,地方可以提留部分,在地方发生战争、灾害时,地方可以提出支用。而宋朝要求地方税收全部解入中央,地方毫无积存。当初,宋太祖此举,还有一个用意,他在中央设立了“封桩库”,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后来,因为死得早,在位时没有实现,继位者也没能实现宋太祖愿望,但税收政策却没有改变。因此宋朝的正税几乎都集中于中央国库,地方政府没有财政支出权利,这样,当发生外敌入侵时,地方便无钱无粮组织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地方政府到了几乎无法维持运作的地步。

正税之外,宋朝地方政府往往以各种方式和名目“增税”,想尽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各地增税的形式不一,大致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附加税钱、分钞及合零就整、大斗小斗、斗面斛面、呈样、预借、重催、畸税漏催等等十几种。这些“增税”都附着在正税上,其他还有和

买、和籴、免役钱、助役钱、折帛钱、月桩、板帐、经总制钱等。这些属于朝廷认可的“法内之征”各地增税的手段不胜枚举,其超过正税至少在两三倍以上,极端的甚至达到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宋徽宗时期进士林勋说“本朝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

除此以外,各地方政府的法外加税更是多不胜举!历代学者都很难做出个比较全面的统计。以统称为“杂钱”的各色杂税为例子,就包含有农具、牛皮、面钱、鞋钱、大礼银钱、天申节银钱、人使岁钱、亭馆钱、雇船钱、帖拨钱等等等等,几乎无事不税、无物不税。

在宋朝,由于中央榨取地方太过,促成地方再去压榨民间,各地方设置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花样之繁、负担之重,在中国历史上位列前茅。同时,不严谨的财政管理制度,也让许多地方官员趁机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宋朝国力的发展,是典型的“国富民穷”。

八、军队建设缺陷

宋朝军队最高是接近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只军队由80万“禁军”(由中央控制)和总计超过40万的厢兵、乡兵、蕃兵(分散在各地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地方武装)构成。

由于“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武将、士兵虽然待遇很好,但没有明确的军功奖励,士兵、武将几乎没有升迁的希望,军队地位下降。由于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

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低下。多数士兵参军是为了谋生,灾民、流民、甚至市井流氓无赖充斥其间,还有很多冒名吃空饷的。在一个缺少严格军事训练、军队纪律的环境下,禁军的士气不高,实际战斗力很低。

出于历史原因,宋朝有一系列限制武将的措施,高级武将不得长期带一支部队,平常训练不得参与,有任务时由枢密院指派武将临时担任指挥,武将没有参与确定战略战术的权力,文官、监军层层监督,相互掣肘,武将的积极性、斗志都很低。

军队装备上,宋朝虽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但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轻武”的国策。当时宋朝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火药技术,却没有充分意识到火药在冷兵器时代不可比拟的优势,没有在武器装备上好好下功夫,大量打制火器。在士兵装备上,沿用陈旧的思维,

给士兵打造沉重的铠甲,士兵负荷过重,行动不便失去灵活的战斗力。

来自北方的辽、金、蒙古人,兵强马壮,机动灵活,对北宋军队而言,战马是极其重要的。

宋朝没有能收回燕云三十六州,失去了一个巨大的良马基地,虽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马匹供应,但仍然不能满足军队需求,从北方各国买来的马,很多是劣种马,四川、陕西一带买到的马,到平原地区,很多水土不服,战斗力减半。因此在华北平原上与辽、金军队作战时,更多的还是靠步兵徒步与辽、金骑兵交战。

九、严重通货膨胀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真宗时期,成都出现“交子”,代替铜钱在四川流通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大量印制,称为“钱引”,在全国通行。由于没有与硬通货挂钩,不过是货币大量发行,宋财政收入的巨增

,其实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宋一直存在货币荒,所谓货币荒,主要是白银、铜钱荒。很多人把铜钱融化,铸造成其他器皿卖钱,因为钱不值钱,铜钱如果变成了铜,反而会更值钱。北宋初年,财政收入是万贯,到了神宗时期,财政收入为1亿1千万贯,鼎盛时期曾达到1亿5千万贯。

实际上,北宋大多数时候的经济繁荣,是一种假像,其实是通货膨胀。

南宋时期,政府在财政困苦时,为了救急,乱发一种称为会子的不兑换纸币,会子发行额最高时期增加六十五倍。由于会子不断贬值,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造成通货的恶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更加深财政的困难,全国的社会中下层家庭损失惨重,民众生活极其困苦。

有此几点,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不亡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