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去古代的文学家里做客,你愿意去谁家

可爱的食单

作者:赤海贝

最早知道袁枚,是背诵他的《祭妹文》。《祭妹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了一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祭文的珍品。

记得当年开始背诵的时候,被他文章中的款款深情所感动,跟着袁枚的所见、所闻、所梦,以及他对妹妹一生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感受到血缘亲情是不可磨灭的一种思念。虽然他写的是家庭琐事,却给我一种历历在目,真切可言的体验。

背了之后也没有再去深究袁枚,觉得无非是一个作者,无非是一篇祭文,背过了也就背过了。

再次跟袁枚相遇,是在讲述古代文学理论的课上。在讲述文学批评理论时,我看到袁枚写的《随园诗话》以及关于他诗歌评论里的“性灵”之说,我瞬间再次被他吸引。

一个作家能够写好一篇散文已属不易,如果还能够写好诗歌,便是作家中的翘楚。

但是,让我再次跟袁枚相遇,便是因为他的《随园食单》。

一位作家喜欢写作,喜欢诗歌,喜欢散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作家也都是这样。诗文同修像韩愈、苏轼等,无不如此。

但是,能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喜欢吃喝,并且像做学问一样来对待美食,我觉得唯一可看的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苏轼,第二个就是袁枚。

相比之下,苏轼颠簸流离,困苦不堪;而袁枚则在自己的随园里,随意的烹饪些食物。那份随性,那份淡然,那份平淡,似乎可以抚平我们不良的情绪,让我们每个内心喧嚣的人,都渴望去坐一坐。

突发奇想,如果要去古代的文学家里做客,去文学家的家里走一走,你愿意去谁那里呢?

去苏轼家里,他颠簸流离,从四川跑遍中国的大半江山,着实太累;去清照家里,又害怕听她絮叨一些离别的遗憾;去辛弃疾的家里,又怕听他说醉里挑灯看剑,以及大丈夫报国的豪迈;去渊明家里,又怕他家徒四壁,备不齐菜肴,似乎太寒酸了一些。思来想去,我觉得如果去袁枚的家里走走,应该是吃的最好,心情最放松,吃完之后再谈些诗歌、散文和人生,似乎走这一遭很圆满。

关于吃,周公曾说:“笾豆有践”,凡伯说:“彼疏斯稗”。古代对于饮食是非常重视的。《易经》里称要“鼎烹”,《尚书》里说要“盐梅”,《中庸》也说:“人莫不饮食也,能知其味也”。看似平常的吃,是我们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在假期,如果约上三五好友,共同品尝人间的美味,何尝不是一乐?

《随园食单》文字简单清爽,人人都可照着去做,有趣的是,作者还将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大都写了出来。实在是一本美食家的必读之书。

《随园食单》是提高烹饪技术、研究传统菜点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导性史籍。自问世以来,这部书长期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

但是,能把食物吃出学问,能把吃当成学问,还真的非袁枚莫属。袁枚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这便是他做这个实单的一个目的。

袁枚说:“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看到袁枚的这段论述,我瞬间被他征服。因为能用人生和修养的态度,对待美食,这让食物增添了几分灵性。

袁枚说:一桌上好的美味佳肴,负责烹饪的厨师的功劳仅占六成,而采购十台人的功劳却占到了四成。我们这个社会,何不是如此,要讲究分工合作。

在论述佐料的时候,他说佐料在厨师的手中就如同女人穿戴的衣服和首饰一样,一个美若天仙,又善于化妆的女子,如果她穿得破烂不堪的衣裳,即便这个女子是西施,也难以施展她的美貌。我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这段话,这个类比是何其恰当。

说到菜肴之间的搭配,他说古语云:“相女配夫”,有什么样的女子,什么样的女子要配什么样的丈夫。《礼记》中也写道:“儗人必于其伦”。也就是说,对一个人进行评判,必须从这个人的同类中去寻找对比者。这何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身边的朋友,就看出你的人品。

说到一些味道太重的食物,他觉得只适合单独的食用,不适合跟其他食物的搭配。这就好比同李绛、张居正这类性格刚烈,又能干的人,对于他们要单独的使用,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同样的,食物中的许多食物要单独食用,做菜时不能配备其他食物,因为它们的味道比较浓厚,单独盛菜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对于烹饪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有的要猛火,有的要文火。

由于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他说眼睛和鼻子既是嘴的近邻,同时也是嘴巴的媒介,美味佳肴放在人的眼睛和鼻子前面,能使人感到颜色和气味,就跟普通的颜色和气味大不相同。

有的就好比秋云般的明镜,有的就如琥珀般的艳丽,他们的芬芳的气味也会扑鼻而来,不必用牙齿咬,也不必用舌头长,就知道它们是美味了。如果一味的刻意修饰,食物原有的美味就会遭到了破坏。这何不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每道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的时候,他说不可以将它们混成一团,一起烹调。就如同圣人办学校,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用不同不一样的教育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成人之美。做菜何不是如此呢?他觉得,善于烹饪的师傅,厨师是每一种食物都保留了各自的特性,每一碗饭菜都有独特的味道。热爱美食的人,面对各种菜,舌头都停不下来,自然会心花怒放。

在《戒单》写道:从政的人为人民做一件好事,不如除掉一个弊端。在饮食方面能除掉其中的弊端,也就对饮食之道参透了一大半了。他批评了厨师在做菜时动不动就要熬一锅猪油,临上菜时,用勺子把油舀出,分别浇在各种菜上,这样可以增加菜的肥腻之感。袁枚认为,一般人是不了解的,大口吞咽,以为可以多吃点油水入肚,这简直像恶鬼投胎转世来的。

看着,看着,我觉得这个老头着实可爱,在他的笔下,食物也变得可爱。

#百家新收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