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国学管理经典著作从卓越到中庸连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m.39.net/pf/a_5154124.html

第二章、中庸之道管理哲学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以儒家学说为主的道德和伦理体系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基于中庸思想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第一节、中庸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其实中庸作为中华思想的精华,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中庸的“中”的含义大多认为是:不偏不倚、中度合节。其实“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层意义:一是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的和谐境界。中庸之“庸”字一般解释为“常”。三国何晏将“庸”解释为“常行之常”,宋代大儒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说,中乃正中不偏,庸乃不可变易。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一说,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教人保持中正。

南宋朱熹则解释为“平常”“庸固是定理,若以为定理,则却不见那平常的意思”。汉代许慎认为:“庸者,用也。”用,就是践,是把握纷繁复杂的事情的度,并将这个度运用到生活与实践中。《尔雅·释诂上》:“庸,常也。”具体指常行常道。

追本溯源,中庸的观念在我国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在《尚书》中就有相关“中道、执中、行中”的记载,这时的中庸观念主要体现在了政治方面。直到孔子才正式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孔子中庸的功用体现在了伦理方面,成为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较为直观的体现,将中庸观念融合在了各个方面。随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做出专著《中庸》一书,将中庸思想上升到了宇宙观的高度。又经过汉宋的儒生千百年来的不断发挥和引申,中庸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部分,最终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庸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起源于《尚书》,提出于《论语》,成熟于《中庸》,发扬于后儒。孔子赋予了“中庸”在伦理观中极高的地位。“中庸”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成为衡量君子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中庸思想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先人执政理念。《论语·尧曰》中这样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由此可以看出,“中”之最初意义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谕诫。对于舜忠诚地落实“允执其中”,孔子赞美舜说:“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其中“允执其中”就是中庸的哲学理念,同意思的允执厥中被挂在了故宫的中和殿。作为中国历史上君王治理国家的至理名言。二是《周易》的思想。《周易》卦爻辞中的“中吉”“中行”等概念,都与中庸概念同出一辙,《易·易辞上》中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也是中庸的意思,都有告诫人们要行为适中,走正道、用中之意。

孔子的中庸哲学还体现在其他论述之中,譬如,“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在这里,狂是指猖狂,狷是指拘束,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论语·尧曰》)。又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这里,如果朴实内容超过文采风格,则给人一种粗野的感觉;如果文采风格超过朴实内容,则会显得辞藻浮夸。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就需要在质和文这两个方面力求平衡,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围绕中庸,还有很多相关的阐述,包括“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并从大局观出发、谋求行动体系和谐共处的状态或达到此种状态的行动取向。这是中庸之道中最核心的意义,在其后儒家专著或论述中对此或有所演绎和发挥,但基本的核心内容不会改变。《中庸》中引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而时中”,孟子也把孔子“执中”的思想与“权”和“时”联系起来。他说:“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坚持中道而不懂得权变,那就是僵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又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时”就是因时制宜的意思,与“权”字相呼应。宋朝儒学家程伊川认为,行乎中庸,就好像穿衣一样,夏天衣葛,冬季披裘,要因应气候有所变化。朱熹也曾说过:“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乃平常之理也。”

关于中庸,郑玄注《礼记·中庸》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学界一般都为,“郑玄的解释是比较贴近的,中庸之德也就是用中之德。”孔子十分推崇前人思想,但他的中庸思想并不是简单地照抄,可以说,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思考和运用中形成的。

中庸思想的这种“无过无不及”的理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最终上升为道德上“至善、至正”,政治上“至治”的思想境界。

中庸的方法论代表了中国人主要的思维方式,由儒家所提出并倡导的社会行为规范构成了中国人主要的行为和治理方式。

本文节选自段俊平先生国学管理经典著作《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受聘于海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国学、书法及管理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京麓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及创始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