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山海经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山与山之间的距离估算问题。五藏山经里山与山之间有着明确的距离,所以按照书中所说,我们应该能很准确地画出各座山的相互位置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把山海经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完美地构建出来。但是很多试图复原山海经地图的研究者都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山与山之间的位置关系准确吗?
成书山海经大约到了西汉时期就基本定型了,经过刘向刘歆的编校,此后的内容改变就不大了。所以山海经里用到的各种计量单位和名称,基本在不晚于西汉的文献中查找就差不多了。到了这一时期,百家学说的各种典籍也差不多成型了,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印证。但是西汉之前的华夏文明历史也有几千年的时间,各种计量单位和事物的名称也经过了很多变化,想要具体理清其中的具体含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华夏文明早期的一些历史,这些记载散布在书中的各个部分当中。由于山海经出现了大禹,夏启,王亥等夏朝时期的人物,所以山海经的编著者不会早于这些人物的活动年代。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的一里的距离大约有多长就可以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一些研究者对于一里的长度进行了估算,有几十米说,有米说,有米说,有米说。
礼记按《礼记》中说:“古者以周八尺为步,今以周六尺四寸为步。”周代一尺大约23厘米,那么一步就大概是1.米到1.84米。秦汉时期一里为三百步,所以一里大约为米到米。这与一些研究者依据文献中记载的各地之间的距离推算出的一里有较大的差别。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进行大概的推算呢?其实按正常思维来看,山海经记载的应该是当今中国境内的山川地理情况。书中所说的大荒的概念指的应该是远离当时的华夏文明中心的地区,不太可能是后来意义上的大荒地区。
《礼记》中其实也大概规定了四海之内,九州大地的范围,书中说:“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也就是说四海之内就是一个大约边长三千里的方形区域。北边以恒山为基点,南方以衡山为基点,这个距离大约就是三千里。而从现在的地图上查询可知,衡山到恒山的距离大约为一千六百五十公里,也就是三千三百里。这样看来古代的一里距离与现代的一里有差别,但不是特别大。
尾声山海经中记载的天下南北为二万六千里,东西为二万八千里。如果这里的天下与《礼记》中所说的天下差不多,那么这里的南北二万六千里可能就差不多一千六百五十公里,山海经中的一里就差不多是65米;而周公制礼,九州大界方七千里,如果山海经记载的天下也是这么大,那山海经中的一里就差不多是米。但要是山海经所记载的天地指的是世界陆地的大小,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要想知道山海经里的一里是多少米,就要知道山海经里所说的天下范围到底有多大,但这一点很难在山海经里确定天下的东西南北四个基点。
江明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