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认为,舜之所以被世人推崇,过人之处在于他喜欢向他人请教问题,又善于分析他人话语里的含义,总是宣扬他人的长处,隐藏他人的坏处。过与不及的意见,他都能选择合适的采纳。
正本清源,中庸之道求的便是合理,“中”即是合理。身处高位,才能和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要略高于其他人,但这个时候,如果当事人本人认同了这一观点,久而久之也容易被身边的称颂和追捧所蒙蔽,判断事情就有可能会失了准心。舜能虚心听取意见,礼贤下士,所以孔子感叹“其斯以为舜乎!”
听取别人意见是为了让自己不失偏颇,在上下求索的路上保持本心。或许在某个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人看起来更需要时刻把这条准则记在心上,但其他人同样需要这一品格,只是相比于前者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道理古人早已给了我们,但人们往往认不清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是规范自我的一种方式、一个途径,但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真正的根源在于本心,正如王阳明所说,“心即理也”。向内求索,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步。
对自己的认识不清,会外化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中,久而久之就会偏向一端,走入死胡同。而自我认识不清大致有两种情况。
01高估自我
一种如前文所述,高估了自己的价值,如不反躬自省,只会被小我蒙蔽,陷入对自我的过度认可上,最终以自己和周围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而收场。
其实这种情况,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在某个阶段、某些时刻都会有,这由诸多因素导致,或天性、或经历,但都没有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在情境下,需要有一定约束和规范才能达到和而大同,这种约束有外在的,如法律、道德,也有内在的,如自律、慎独。
外在的规范一定程度是偏被动的,如果自我能不断反思,在任何时刻包括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保持警醒,相信效果一定会更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只坚持一时三刻的自律没有丝毫作用,对自我的体察一定是时时刻刻的,是持之以恒才可见成效的。
02低估自己
另一种情况在于低估自己的价值,也是我们常说的不自信。不自信的人往往容易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和我们前文所说的审慎、自律不是一样吗?恰恰相反,看似一样的路径,却从源头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只是在行进过程中有些交集而已。
不自信对自我能量是很消耗的,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如前文的过度自信一样,私以为,不自信在多数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其实无论所谓的能力、人脉还是财富,都不是真正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再退一万步讲,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是有上限的,别人有的你羡慕,但你拥有的也可能是别人缺失的。
认真感受当下时刻,其实发现,我们已拥有很多。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是谓中庸之道,偏向哪端,都会掉入深渊。而求索过程中,向内探寻似乎是更首要的,心外无物,真正发展本心,其他麻烦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云林)
e-Mail:lab
enet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