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和合之法树和合之道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

胡建新/文

天台是和合文化发祥地,是中华和合文化之乡,和合文化是天台这座美丽城市的根与魂。弘扬和合文化,汲取和合文化中有益养分,对于促进身心和乐、家庭和美、事业和顺、人际和谐、国家强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各类有关和合文化的图书陆续出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尚和合》这本书。《尚和合》是和合文化经典的源头活水,行“和合”之法,树“和合”之道。从古代经史子集选出的经典论述、名言警句、诗词等原文,加上当代专家学者的解读,并联系实际,深入阐发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包括《周易》《道德经》《春秋》《礼记》《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章节,涵盖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管仲、董仲舒、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的主要思想或作品。

“和”“合”二字最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并被引申为和谐、融洽。和合二字连用最早出现于先秦《国语·郑语》一书。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和合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春秋战国时期,齐侯与晏婴讨论和与同之异,晏婴用羹汤和音乐为喻,进行了生动的阐说。《尚和合》选了《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意思为: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同,不可以的道理也在此。《国语·郑语》中还有一句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和谐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完全同一则难以为继。

通读《尚和合》,可以知晓自然运行规律、人生妙谛道理,概括起来有“十二字”体会,即顺自然、养正气、树德行、强体魄。

顺自然。从《尚和合》中我感悟到遵循自然法则。老子的道德,道指万物本原、自然规律,德指顺应自然、遵从规律。效法天则符合大德,模仿大地而没有私亲,参照日月光明磊落,协调四时规则有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提出人与万物平等的思想,也就开始感悟到这是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基本法则。万物齐同理念的实质,就是要物尽其用,而不能因为人的物欲暴殄天物。人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荣。

养正气。从《尚和合》中我悟到自己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有心忧天下的担当,要有道德自然的学识,要有义薄云天的坚守。《礼记》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意思是:喜好、厌恶不能从内心得到节制,由外界知晓诱惑而不能反躬自省,人的天性就会泯灭。朱熹说:“天地之间,有天道之理,有生物之气。”天理,是人心的自然本性,遵循它就能心存公正;人欲,是人心的疾患病害,惯纵它就心存私弊邪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语)。

树德行。从《尚和合》中我悟到要想快速进步,须经常自觉地检查自己,以提高自己的修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追求。“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语)意思是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作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张载提倡价值取向与修养功夫的合一,他说:“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意思是不遵尚德性修养,纵然有学问也不能获得大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既要和谐与共,又要是非明辨,还要公正处置,这是中庸之道的至境。这就要求人有很好的修为,方能做到。

强体魄。从《尚和合》中我感悟到养生贵在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通过《尚和合》的学习,对和合理念的领悟,收获了内心一片宁静,帮助我净化了心灵,使思想纯正健康、情志恬淡愉悦、心神安宁,从而使人体气机调和,气血畅达,而有利于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同时,在孩子课余时,孩子看我学习《尚和合》很投入,也跟着读,孰不知《尚和合》是经史子集精华的荟萃,能学到“内圣外王”的和谐之道。从小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可滋养孩子心性,让孩子的思想像大海一样深邃,让他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开阔,奠定一生的格局和胸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