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
——做人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张扬自满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关于《论语》,人们对此“书”的解读也是千人千解,莫衷一是。本人从个人体验出发,从“古文字”的角度解读《论语》全文,可能有些不一样的韵味。
本人主要以训练自己“明悟”古圣先贤的深意为主,自娱自乐,发在网上也以交流交友为乐。
*********
上一节我们解读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让我们明白了,不了解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听得懂他们之间的对话!
********
今天我们来继续解读《论语》内容: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为:子贡请教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位更贤明呢?”孔子说:“子张太过了些,子夏呢差了些还不到位”子贡不明白又问:“这样是不是子张更好一些呢?”孔子说:“过跟不及都是一样的。”
********
先来看一下“贤”字:
贤,后来引申为“轻轻松松就能把事做好的人”。
********
这一节,放在了“孔子学生们的特点”《先进篇》中,主要说的是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评价,讲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孔子认为距离真正的贤者,子张有些过了头,子夏还差点儿不到位。
“过犹不及”就是过了头与不到位的结果是一样的,并不好。
*********
孔子讲的是子张、子夏距离“贤”来说的!
有人说,这个贤就是“中庸”。
我觉得,此处的“贤”不是指“中庸”,而是指的“做事能力”!
因为子贡在此问的问题是“师与商也孰贤?”,人家并没有问“谁做人的境界更高”。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师也过,商也不及”,指的是子经做事能力强过了头,就是有点自我表现欲过强,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炫耀的嫌疑;而子夏则是有能力不去用,默默地“偷懒”。
以“中庸”的标准来说,子夏更接近“中庸”一些,子张的张扬更不符合中庸思想。
孔子其实想表达的是,人要自知自己的真正水平,不妄自菲薄,也不要张扬自满。
********
《论语》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