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孔子回到鲁国讲学的传道的时候,都是为了培养年轻的一代。估计和好多的好老师的心情是一样的,怕自己去世以后,这个学问就断掉了,所以拼命地给学生讲学。从这个点来看,孔子也的确是一个好老师。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当中是比较笨的,不应该说是笨,应该说是比较老实的,不太会说话。但是后来却嫡传孔门道统。提出了做学问的三面镜子!曾子在这个四书五经当中,我们一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孔子的思想。从这里开始就是一个误会,我们已经搞错了。子思《大学》是曾子所著,在唐代以前是《礼记》里的一篇,到了唐宋以后就把它拉出来,变成了现在的四书之一。可以说这仅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大学》《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的。其实也是在曾子的指导下著的,是跟曾子所学习的。所以就把《大学》、《中庸》的思想,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这是非常不妥的。这样一来好像曾子作为嫡传孔门道统好像没有什么才能或者说没有任何的经典是讲不通的。曾子除了以上的贡献以外,尤其是在做学问方面总结了三面镜子,这应该是我们人人皆知的,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每天只需要用三件事来考察自己,原文是这样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他所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的这个“忠”与现代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忠指的是对人对事无不尽心尽力的态度——对任何的事情都要做到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去做,这个才叫做“忠”,其实从忠这个字的外形上也不难看得出,心中就是忠,也就是说把要做的事情放在心中,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心里要有人,心里要有工作。尤其是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你忘了,没有放在心上就是不忠,误了别人的事情。“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是不是言而有信?讲的话都兑现了吗?都做到了吗?第三点就是老师教我们如何去做事情,如何去做人,我们都有去实践了?都做到了吗?曾子说,对于做学问,我只有这三点。表面上看着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个人都拿这三点来要求自己的话,我认为不管是谁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到,当然我觉得曾子自己也没有做到,但是每个人只要照做了,虽然没有做到,在做到的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一日三省吾身做学问这个问题可大可小,最小是学问但在这个层次上也都是个人修养,但又不至于个人修养,扩而充之其实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其实以上曾子所讲的呢就是讲学问额内涵!欢迎各位留言交流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