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智慧,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先要说的是,这是《中庸》阐释系列之十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原本是《诗经》的话语,被引用至《中庸》。
《诗经》的旨趣就在于符合儒学义理的洁净精微,所以经常被儒家典籍引用来佐证儒学义理。
中国文化的洁净精微,是很多人体会不到的。比如中庸二字,历来都理解成了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实际上,这个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啥是大本,就至善。在儒学中有一个专有概念定义这个至善,那就是仁。
中庸也可以说仁庸,或者用仁。这才是中庸真正的含义所在。中是以位而言的,在圆心的位置,而不是线段的中间。圆心的位置就是极。
居上不骄,是指为政而言,所以用居字,指臣位。为下不倍。用了一个为字,就是一种正常的做事,下,并非是指为政的地位,而是指的在野。这样,本段话前后逻辑才能一致。
在为政之位不骄傲骄横,在野也不会违背君子之道。这是这句话的意思。比如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在野之君子。还未参与政事。
后边其言足以兴,也是指向为政。其默足以容就是指向在野,不议论国家大事,因为小人道长了。其在政事方面是沉默的。论语也说过,一言可以兴邦。就是讲君子为政之言行可以化及天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不是墙头草之意,更不是装糊涂,难得糊涂的意思,也不是骑墙派,不偏不倚,老好人的意思。而是有着极为精深的儒学义理。
明,出现在《中庸》不止一次了,比如诚则明,明则诚。这里的明和中庸前边出现的明意义是一样的。
明,是诚明之明,啥意思,就是立本,立己,见性,修之于己。这样才是明。所以强调的是立己之道。自己先要诚明自己那个本性,本性就是中啊,就是仁啊,也是至善。或者说要中庸,先明中。
。立己见性了还不行,这只是最根本的一步,不是说你明中了就可以了,还要中庸,还要用中。用中就是哲,也是智。这是明和哲的逻辑,也是儒学义理的洁净精微处。
那为何又说以保其身呢。
在《周易系辞》中还有一句话,叫显诸仁藏诸用。这个藏诸用就是此处的哲或者智。换句话说就是藏智显仁。用中就是用仁,用仁就是智,也是哲。要把智藏在仁之中,就能做到以保其身。很多人大概还是想不明白,咋就能明哲保身呢。比如一个人单纯用智的话,其实是舍本逐末,单纯用智而未有仁,早晚会反噬自身,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的,不会长久的。智一定要基于仁才是行稳致远之道。
哲或智其实就是儒学义理的进退之道。为啥孔子要孜孜不倦的推行君子之道,因为君子之道,契合天地之道,达于人心之理,能让人知进退行止。
居上就是进,其言足以兴,也是进。为下就是止,退,其默足以容,也是退。所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包涵进退之道的,都能保其身,并不是说啥事不做保其身。君子道长之时,也是能保其身的。一言以蔽之,以保其身是说无论积极进取还是潜藏待时,都能做到保其身,并非是俗世理解的,啥都不做保其身。
君子就要积极进取,但若不是行君子之道,一样可以身败名裂的啊,一样不能保其身的。所以保其身不能仅仅理解为静止不做事就能保身了。而是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成就天下事业也足以保其身的。做到明哲二字,足以保其身。
因为明哲就是藏智显仁之道,也是中庸之道。
这才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真正意思。由此也可知,儒家文化是多么的洁净精微,不是文字训诂所能体会到的,背后都是完整严谨系统的儒学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