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味调和到和合的演变中,看传统

从华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和”这个文化概念,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人认为就是“和中”,是居中调停。粗疏的说是和稀泥。在文化学和哲学的高度看,和稀泥的说法当然不对。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理解,也不是不可以。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处理事情,其实就是和稀泥。

要严格的看这个问题,和稀泥这种说法,绝对无法解释“和”这一核心文化概念。

那么,华夏人为什么这么崇尚“和”?华夏人为什么这么温和?和这个文化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让我们追溯历史,一起来探讨一番。

第一:不该忽略的文化伟人:伊尹。

伊尹,商朝开国国君成汤的老师,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帝师。成汤获取天下之后,封伊尹为宰相。实际上,伊尹本叫伊。尹,在古代就是宰相的意思。当了宰相之后,伊才被人称作伊尹。也可以像后世清朝一样,叫作伊相。

伊尹出身卑微,原是有莘氏部族的家奴,成汤取有莘氏的女儿为妃子,因此被当作家臣一起送到了成汤之处。

伊尹的父亲是个厨师,善于烹调,伊尹学到了父亲的手艺,烹调技艺也是一流的。加上他平时喜欢研究尧舜之道,因此与普通家臣决然不同。

成汤是个礼贤下士的君王,他看到了伊尹的才华,因此聘请他作为自己的老师,辅助自己成就伟业。

尔后,伊尹一直在商朝做宰相,辅佐了五位君王。

应该说,没有伊尹,就没有商朝五百多年的基业。而商朝又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古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后来武王定周礼,大部分也是学习借鉴商朝的礼仪加以改进。

简单的说,伊尹成就了商朝,商朝成就了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化。

而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根基的周朝的文化礼仪,又多是借鉴商朝的。

所以,商朝文化是周朝文化的基础。而伊尹,又是商朝文化的核心人物。

因此,搞清楚伊尹的文化内涵,基本就搞清楚了商朝的核心文化,搞清楚了商朝的核心文化,就能基本明白周朝的核心文化。

而这三个核心的关键,又都是“和”。

第二:五味调和说的不仅是炒菜,而是原始的和为贵思想。

伊尹擅长烹调,因此必然会把炒菜的原理运用到治国上。就如同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是把炒菜的原理运用到治国上。或许老子说这句话还是从伊尹哪里学来的呢。

炒菜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很多人在外面吃了一道好吃的菜,觉得原材料也没有多么难找,因此回去学着炒。但炒来炒去,总炒不出酒店的那种味道。

原材料一样,手法也是模仿的,可炒出来的味道却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因为炒菜的关键不在于用什么料,用多少料,而在于什么时候下料,在于怎么控制原材料的成熟度,也就是火候。下料的时机不对,火候控制不好,甚至,下料的手法不对,菜的味道都绝然不同。

因此,五味调和,重点不在五味,而在于调和。调,有调节,调试,调配的意思,而调节、调试和调配,都要把握时机,时机不对,乱调一通,当然不能和。

因此,五味调和并不是把各种原材料都揉在一起,然后大火煮熟就可以,重要的是把握时机。

这些道理,作为厨师的伊尹不可能不懂。就是因为他懂了,所以才能辅助商朝的五位国君,让商朝达到鼎盛,如同一桌令人垂涎欲滴的满汉全席,琳琅满目,大放华彩。

第三:和合,是五味调和的升级版。

古代,科学技术落后,绝大多数的国君都认为,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获得更多的土地,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但是战争只能获得土地,无法获得人心。有大量的土地却没有人耕种,那土地就会失去经济价值。因此获得土地之后,还要获得人心。

怎么获得人心呢?文化上的认同。

在西方,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是很普遍的事情。比如罗马文化取代埃及文化,日耳曼文化取代罗马文化等。但是在华夏,因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种文化想要兼并另外一种文化取而代之,根本就不可能。

最大的可能是,你学我,我学你,彼此融合,彼此存在。

时间长了,这种和而不同的情况,就会慢慢融合成一种整体的、全新的文化。

这个融化合成的过程,就是合而为一的过程,也就是“合”的根本内涵。

所以和合,开始是和,也就是放在一起。彼此都不能消灭对方,那就先勉强在一起吧。时间长了,慢慢适应了,你觉得我好,我也觉得你好,因此就融合在一起了。

因此,和合,并不是放在一起就行了。他有一个合而为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谅对方,去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也就是需要真诚和包容。

说到底,华夏文化的核心,是真诚和包容。只有真诚和包容,才能五味调和,才能达到最后的和合的最高境界。

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和”是最初的阶段,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