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一无适既是思诚的敦化,又是慎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59.html

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主一无适”,作为儒家、道家的共同思维意旨,虽价值内涵有所不同,但皆是具体情境下的权宜、变通之道,内涵隽永而神妙的方法论意义。

道为“无适”之“一”,是无一处不到,而不可以方所求;是无一息不运,而不可以断续言。无方所、断续则功为无间,方能时中而无所不宜。

这一权宜之道,就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文子·微明》)的“惟道是从”或“从容中道”。

“居知所为”,是居当其处之智慧,居则无不当义。

“行知所之”,是行当其宜之智慧,行则施为时宜。

“事知所乘”,是事当其为之智慧,事则因乘合理。

“动知所止”,是动当其止之智慧,动则止于道理。

“主一无适”,作为“思诚”之道,就在于以诚为化,“从容中道”,成为“大而化之”的所过者无不化;

“主一无适”,作为“慎独”之说,就在于以道为循,“时措其宜”,成为“大德敦化”的所过者无不化。

“主一无适”,就是思诚的“从容中道”。

“主一”,在《孟子》的思想中体现为“思诚”。“主一”之“主”,是“心之官则思”的思求做主,心不走作。“一”者,是天道之“诚”理。“无适”者,是“所过者化”的无不化。

在《孟子》看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诚”为天道,“思诚”就是以诚为人道。“主一”,则诚于中;“无适”,则是至诚的未有不化。明善而诚身,悦亲而信友等,无不达遂。

在《中庸》看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就是“思诚”的“主一”,亦即是“择善而固执之”;主一”寓于“无适”之中,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从容中道”。

人之所以不能“主一无适”,就在于“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中庸》)。不能“主一”,是思不能做主而持敬,就如人莫不饮食而“鲜能知味”。

“主一”,就在于“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的素位而行。“无适”,就是“无入而不自得”的无不自得。

君子的“主一无适”,就在于“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惟无固执于定理,而因物付物,方是无适而不宜。

“主一”,又是“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的诚善,“无适”,就是“大而化之”的“所过者化”。无所不化,方能为不可测知之神。

“主一无适”,就是慎独的“道不可离”。

“主一”,在《中庸》的思想中体现为“慎独”。“慎独”,就是“主一”的“惟道是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之离,就非“主一”。

“无适”者,是慎独的戒慎恐惧之无间性。“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戒慎恐惧无间中,方能使道一刻不离。

“择乎中庸”,作为“主一”,就在于“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主一”之难,乃在于“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遵道行而弗能已,就是真正的“主一”。

“主一”的“无适”,既是“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行道无间,又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的弘道不已。

基于“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大学》),故有“主一”之修为工夫。基于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上下、兄弟等情境的无所为而非道,就是“无适”的无不遵道。

“主一无适”的功德境界,犹如天地之所以为大的“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大德”寓于“小德”中,尽“小德”则致“大德”。人生以德为主,是“主一”;尽精微而无不化,为“无适”。

“大德敦化”之价值意旨,以其无所不化而一于德,谓之“主一”的无间;“小德川流”之价值意蕴,以其各当其理的一于化,谓之“无适”的“主一”。

“主一无适”,就是时中的“时措其宜”。

在《中庸》看来,基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不能一于中道,故要有“中庸”的“主一”。小人的“无忌惮”,就是不能“主一”。

君子道中庸的“时中”,既是择善于中的“主一”,不失于中庸;又是时措其宜的“无适”,无时而非为中。“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就是无为而非中的意旨。

“主一无适”的修为工夫,就在于“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人心要能“主一无适”,既要格物穷理而天下之理得的得中,又要时措其宜而泛应曲当的用中。

“主一无适”,是主一于道理而以道理时措其宜,而若一心在好色、好货上,或者是有事时逐物,无事时执空,就非是“主一无适”的坚守。

心的“主一无适”,就在于“发一号,散无竟,总一管”(《文子·微明》)的“执一而应万”。以道泛应万物,以理措于万事,无所不宜,就是“主一无适”的真精神。

“主一无适”的人生价值真谛,就在告知我们:

人要担起为仁弘道、进德修业的责任,就要发挥主体的能为作用。既在戒慎恐惧无间的修为中坚守人生的真理,又在人生道德的具体多殊实践中做到灵活运用。

“主一无适”的人生智慧,既体现于“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的精义入神,又体现为“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的时措其宜。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