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守拙,名墨取巧,儒家持中国学的三

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在这期间涌现出了道家、儒家、名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诸子百家,各家各派的思想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底色并且为后世的思想学说提供了源源不断营养最终孕育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现在重新去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著作,发现其思想脉络深邃而庞杂,很难从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归纳总结出一条清晰脉络出来,笔者花费了多年时间熟读先秦诸子,发现其思想总共有三个基本基调:道家守拙、名墨取巧、儒家持中。

一:道家守拙

道家的学说流派复杂,尤其是道家演变成为道教之后更是各道统支脉都有各自的核心理念和教义,但是在整个道家系统内,其核心永远离不开四个字:“清静无为”,本质上这是一种守拙的哲学原理。先秦时期的道家典籍主要有《老子》、《庄子》和《列子》;这三本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道家对于“拙”的追求。

《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说天道本近拙;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九章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失之,执者败之”,是说人道亦当守拙;整本《道德经》中最能表达这种守拙思想的莫过于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表达了一种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辨,是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需要强调的是,守拙是一种很高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绝不是普遍认为的消极颓丧;道家的守拙和消极颓丧完全是两回事。于个人而言,守拙是出离红尘物欲以获得心灵上的清净满足,像陶潜一样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像梭罗一样在瓦尔登湖获得灵魂的升华;于社会而言,守拙是扬起急功近利消灭过度激烈的竞争,让所有人回归生活的本质;从整个人类而言,守拙是缓慢而稳健地发展,虽然物质水平、生产力水平增长缓慢,但是既能让人类避免发展过快带来的阵痛和折磨,也有利于人类族群的长期稳定生存。

《老子》一书应该是守拙思想的源头,其后的《庄子》和《列子》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庄子,对守拙思想的论述几乎达到了极致,一方面在《齐物论第二》篇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从逻辑底层论述了守拙思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德充符》、《大宗师》等篇章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论证了守拙的“好处”,并与杨朱思想融合成为道教全真派的基本理念。《老子》一书中对于守拙思想的论述相对抽象而宽泛,《庄子》则对此进行更为彻底且具象化的例证。

二:名墨取巧

与道家守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取巧”,农家、兵家、阴阳家、名家和墨家都是走的取巧的路子,其中尤以墨家和名家最为典型。名家在抽象的虚化的理论上取巧,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最基本的逻辑学基础,名家的“白马非马”、“合同异”、“离坚白”等古老思想辩证与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质料”哲学体系近似,对后世影响深远;阳阳家创造出了巧夺天工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后世的中医、天文、地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论上阴阳五行学说本身已经是一套完备自恰的逻辑体系,或许未来将从新大放异彩。而墨家在具象的工程技术、发明创造上的成就则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兵家的军事理论体系也是先秦时代的一大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直到清末都没有超越先秦兵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即便是现在兵家的思想也对军事、战略等领域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族群,全球众多文明之中自有中国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对立统一圆融通透;其他文明普遍习惯于正反对立非黑即白,唯有中国人能够理解“二与一”关系;阴阳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客体的两面。所以,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出现“守拙”与“取巧”共存的局面,道家本身是笃信守拙哲学的学派,但是并不妨碍道家吸收阴阳家取巧的学说,巧与拙构成一个圆融如意的太极,这才是中华文明的底色。

实际上,太极不止阴与阳,还有阴阳之间的分割线,中国人不但理解了“一与二,还构建出了三”,这就是儒家。

三:儒家持中

上文说到道家守拙、名墨取巧,而儒家则介于拙与巧之间,用儒家自己的话说叫做:“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方面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一方面还能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正道直行。或许这也是儒家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正统思想主体并且为中华文明保驾护航两千多年的主要原因。

儒家的思想精华很多,有胸怀天下济世达人的宽广胸襟,有浩然坦荡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还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知精神,但是如果要让我从中挑选出儒家最重要的思想精髓的话,一定是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引文《中庸》第一章

道家守拙,名墨取巧,而儒家持中,中是中庸的中。

因为有《中庸》,才有了兼容并包的可能,中华民族才具有的无比强大的同化能力,几千年来无数异族入侵最终中华民族即便在军事上暂时失败,最终也在文化战争中获得胜利;因为有《中庸》,才有了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的可能,中华民族才具有了无比明确且自信的文明发展方向,我们不容易出错即便是暂时的错误也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向;因为有《中庸》中华文明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无惧任何文明的挑战,即便是无比爆烈而有侵略性的蓝色文明,在中华文明面前也只有被整合、同化的命运。

四:总结

纵观全球各民族,几乎全都是以取巧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唯独中华文明不仅有全球第一无二的“守拙”思想,更有更加高级的“持中”理论,这两大智慧结晶必将是中华民族未来征程中的利器,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更加辉煌。

图片素材均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