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从曾氏家训到儒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这是《论语》学而篇第十一句,讲了学问的传承问题。这一句话极易引起误解,错误解读会给很多家庭造成伤害。

01误读

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孝呢?是一味顺从吗?

过去的某些儒者、理学家,他们的解释,好多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做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吗?

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待父母也是这样,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的孝。

02曾氏家训

我们从父母那里传承的正确的东西,就是“道”,代代传承就会形成良好的家风,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国藩家训,包括四条:

1、耕读为本2、勤俭持家3、坚忍不拔4、求阙至善”

曾氏家族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人才辈出,古今罕见。

03儒门十六字心法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文明的传承更是我们每位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张载所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最能代表中华文化道统的是: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字,据传是源于我国上古时期贤君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是尧传给大舜,舜再传给大禹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此十六字心法被宋代儒学大家朱熹推崇为尧舜道统传承的“正眼法藏”。

“人心惟危“,指人心被欲望裹挟着,一直处于危险之中。

“道心惟微”,道就是天,是世界的本源,博大精微,妙不可言。

“惟精惟一”,惟精是道的妙用,惟一就是道的本体。

“允执厥中”,允就是诚,不欺天,不欺人,不欺己,就是天人合一,养浩然正气。执中就是内在空寂无为,无喜怒哀乐,以应万物之变。

这是儒门君子的最高评价标准。

#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