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义第十六讲诚者与诚之者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9/

16.诚者与诚之者

《中庸》20章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自20章开始,落在“诚”字上来阐发“性”与“天道”,以“诚”为核心进一步开示“率性”与“修道”工夫。如20章点出“诚者”与“诚之者”,21章区分“自诚明”与“自明诚”,22章与23章分别围绕“至诚”与“致曲”而展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呼应《中庸》首章“率性”与“修道”。“诚之者”与“诚者”相比较,多了一个“之”字,就从天道下降为人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朱子注曰:“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不勉而中,“勉”,如勉强而行之;不思而得,“思”即是“学而知之”,如《大学》曰:“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从容中道”顺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如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朱子曰:“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朱子注曰:“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

朱子以“诚者”为本来注解“诚之者”,相得益彰,且指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即是前文所言“明善而诚身”。只是“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一句,把知行割裂为二,欠稳妥。

其实,所谓择善,即是“择乎中庸,得一善”。阳明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中指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固”字在《四书》中有褒贬两种涵义,其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固”字为贬义。其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固”字取褒义。

朱子所言“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这是相对于诚者之“从容中道”来解“择善而固执”。此外,“诚之者”对应“学知利行”工夫,如果选取“困知勉行”作为参照,“固执”有“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这层意思。如此解读“固执”,则与“诚身”同义。

#中庸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