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义第十四讲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

14.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20章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仁、勇为天下之三达德,但仁、知、勇三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分别与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对应,道德境界有高下,学问工夫有深浅。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只是“生知”的涵义,并不是人一出生就全知全能。“生”通“性”,所谓生而知之,即性而知之。“生知”属于德性之知,“知”与“性”合一,即是“仁”,如孔子自谦,既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中庸》22章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性”“尽性”便是“生知”,已经成就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孔子曰:“未‘知’,焉得‘仁’”?“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显然从境界上说,“仁”高于“知”,这层意思落在“知”上说,即是:“生知”高于“学知”。由“学知”上达“生知”,与“知者利仁”,其义一也。

根据孔子所言“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知“安”高于“利”。“安而行之”,为率性而行,“行”即是“道”;“利而行之”为其次,“行”则是“修道”。

孔子曰“仁者安仁”,《中庸》以“性”解“仁”,并分一个知、行,表述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一般简称为:生知安行。孔子言“知者利仁”,在《中庸》则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简称为:学知利行。

“生知”从本体上说“知”,如阳明先生曰:“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此“知”即“知行的本体”,“生知”即“安行”,知、行本来不贰。

其次是“学知”与“利行”合一,知行并进、交养互发,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至于“困而知之”与“勉强而行之”,“知”不能做到真切笃实,“行”不能明觉精察,知行是分裂的。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须注意,在《中庸》20章,“勇”作为三达德之一,与孔子所言“勇者不惧”,涵义有区别。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孔子所言大勇,乃义理之勇,与匹夫血气之勇相对。

《中庸》曰:“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即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勇”作为三达德之一,即是专指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如《中庸》20章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