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学习古人的处世之道

今天还是来聊聊《中庸》吧,上次发的可以算是序,那么今天就来第一章。解读解读它,有不正之处欢迎指点指点。老样子还是先看原文,再发译文。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性格,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如果偏离,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地,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其实译文就算是前人在解读《中庸》。因为网上找的译文嘛,也不算是自己的东西,我们现在人看古文有些是真的懂,直接看,还有一部分是一边看译文,一边看原文,还有些可能不看译文,看看说文解字。看译文理解也对也不对。对就在于前人能解出译文就一定是个文化高深的人。说不对在于你学习的是他的理解。那么怎么能有自己的理解?没什么好办法,多看关于他的解析,就像《易经》、《道德经》,数之不尽的人在解读他。或者看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的扣他,也是个办法。

我理解这《中庸》第一章,古人向来喜欢用“道”这个字,这个字越往深想它的意思越多,索性不想,就理解他是一个所行之道。我们如何为人处事,都可以称之为“道”,也可以称之为性格使然。我们出生后所受到的教导,以及自然形成的三观,然后按着自己的理解去做事做人,就是道。

而自古以来,都有正邪之道一说,下面讲的就是一个正道之人如何为人处世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人知道也不做亏心事,不在背后说闲话,低调做人,观察细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如今也是如此。

再看最后一段,“中”字,看作口,解一个内。讲内心,后面的“和”与“中”相呼应。人的性格都藏在心中,而想表达出来需要通过口。有喜有怒皆是如此,那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和和气气的状态。所以人家中是人的性格,有一颗中正平和的心,稳稳当当的性格。也就是《中庸》的中了。而“和”讲一个君子都遵循的交往方式,平易待人。也就是人人都如此,天地相安无事,万物自然生长。

最后做个总结,古时科举为什么不打分啊,因为古人重德行。古代的文学书都在教人向善,向正,读书读的就是一个德行。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国人也皆是如此,一直是中正平和、心地善良的人。传承了这么多年,不能到现如今因为发展快,物质条件好了,而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国之民就要有一个君子之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