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解读天赋纯正条分缕析11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第一部分:中道与修身

中道就是天道,天性就是人性,天心就是人心,天道就是人道,道不远人,故中庸之道必与修身之道相契合,故而作者讲中庸之道,开篇就谈修身之道。接下来,第二部分谈中道与齐家。第三部分谈中道与治国。第四部分谈中道与至诚,性是天的道,诚是天的心,以诚用中,自然合天道。第五部分谈中道与圣人,圣人仿天道而成人道,圣人之道就是中庸之道。

1.1天命①之谓性②,率③性之谓道④,修道⑤之谓教⑥。

①天命:由天所命。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的命运。这里指自然的禀赋。②性:人的本性。③率(shuài):遵循。④道:人道。指人循着理行事。⑤修道:修明道德。⑥教:教化。这里有省察自己,教育他人之意。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是不偏不倚的,遵循这种本性行事就叫做中庸之道,按照中庸之道进行修养的就叫做教。

本章子思谈“天命性道”。此三句乃全书之总纲,亦为读懂中庸之津筏。天命之谓性,天所赋予给人的,叫人的本性。性原自于天命,性来自天,道来自性,教来自道。性分为三,天性,禀性,习性。天性纯善,禀性纯恶,习性可善可恶。道来自纯善天性,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谓之“教”。王凤仪说: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天赋的性是天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人的天性。人赋的性叫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子说的性“可东可西”正是指的习性。天性不清不能明,要想清天性,先去私欲;禀性不化不能正,要想化禀性,先去我见;习性不去不能立,要想去习性,先去不良嗜好。人若能以天性用事,自然“和其光,同其尘”啦!(《王凤仪言行录》34页)

王凤仪又说:“天赋的性叫天性,天性不偏不倚的。人赋的性叫禀性,禀性是有薄有厚的。

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有善有恶的。天性不清不能明,禀性不化不能灵,恶习不除不能立。所谓性就是六祖说的实性,也是般若实性,就是佛性。也就是真实的自性。六祖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

六祖又说:“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六祖坛经·护法品》)

六祖又说: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六祖坛经·决疑品》)

“率性之谓道”,顺着人本善的性,就是道。道就是中和之道,即和谐之道。王凤仪说:“性是天的道,诚是天的心。尽性就是事天,尽一分性,就知一分天;诚一分意,就知一分心,就长一分天理,就除一分人欲;尽性到极点,就和天是一体啦!”“率性”即“尽性”,尽性即尽道,尽道即行中,中道即和谐之道。

“修道之谓教”,修道就是去禀性之恶,养习性之趋善,复天性之纯善。用王凤仪的话说就是“圆满天性,化禀性,去习性”。

三句中的“天”、“性”、“道”,三词一意,即为“中”,即“教”不离“道”,“道”不离“性”,“性”不离“天”,“天”即“性”,“性”即“道”,“道”即“中”,或直接说:“天道即中道”,亦即性道。文中所述“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君子之道”,皆为天道之别称,亦为中道之异说。亦统称为和谐之道,中庸之道,用之于管理,即为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多方关顾,利己利他,所以说,中庸是平衡,中庸是系统,中庸是格局,中庸是胸量,中庸是涵养,中庸是尺度,是分寸,是和谐,是达道。

修身以中道,中道,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中间点。中道即和谐之道,把握中道,即身心和谐,乃修身之要义。

齐家乃家庭和谐,和谐即中道,家庭和谐,孝字当先。齐家以孝道,孝道,乃父子之天性,合性之德,即适中之道。“中”就是“性”,“天命之谓性”就是不偏不倚。喜怒哀乐之未发,不偏不倚就是未发之状态。不偏不倚的结果就是和谐,就是发而皆中节。家庭中的和谐当有三德:孝、悌、慈。三德之中又以孝为首。这个道行得好,家庭就和谐,和谐就是中庸。

治国以九经,中道乃人与人之间的中间点,中道即和谐之道,国家之和谐,当以九经为要。九经乃治国之中道,合治国之德,也即中庸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