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白鹿原里的白孝文最终结局,是

读完《白鹿原》这本书时,感受最深的情节就是白孝文当县长,简直可以说是陈忠实的神来之笔,为什么我现在看到“好人好报”的结局会感到俗套?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判断,我的价值观扭曲了,我不明是非黑白了,但我又会再追问,是什么改变了我?我的回答是现实,灌输的思想与现实出现了偏差引起的。

其实好在我内心还有老祖宗的那套“中庸”来拯救我,让我走到人群中,别人看不出我的“邪恶”来,其实我是不喜欢“中庸”,甚至是厌恶“中庸”,因为我觉得“中庸”就是虚伪,就是伪装,好了虽然看似是啰嗦的两段话,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应该去思考的,文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好在陈忠实给了我希望,至少是让我认识到自己还不算“邪恶”,大家不知道注意没有,《白鹿原》里的一些人名,很多是真实存在的,有的没写明全称,但是姓氏完全是对得上的,比如贺、二虎将军、冯部等等,这些我就不多做解释,因为写再多的这样内容,稿子很容易被以审不通过的原因,被留在后台。

听说电视剧版的结局白孝文是被正义惩治了的,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剧中还对白孝文进行了大力的抹黑,为了就是迎合结局对白孝文的处理,显得剧情更合理一些,我就一直疑问,为什么坏人非得像坏人?为什么坏人就要被惩治,好人就留到了最后?我不是反对这个,而是现实中会出现一些不是这样结局的事情,编剧看起来的好意,却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就是让更多的人不相信“好人好报,坏人短命”这样的故事,随之就会出现价值判断的扭曲。

很多人没都有考虑到这样的故事会带来什么危害,以为歌颂永远不会带来负面效应,但是事实就是这样,除非我们再也不会出现类似“辱母杀人”这样的悲剧惨案,不然人的价值判断会被这样的电视剧加速扭曲到让人质疑自己的程度。

白孝文最后要杀黑娃,黑娃辩解说:我当土匪干了坏事,但后来我学好了,还有我围剿过游击队,但我没有伤害他们,最后那个叛徒我杀他是为了避免泄露情报,就算这些都不算,但黑娃是投诚,是起义,什么叫起义,起义就是之前的所有罪责一概不追究,不然怎么叫起义,但黑娃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不然陈忠实怎么还敢在一些人物上用实名写这本小说。

我们的价值判断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我们看到的和现实是一致的,这样我们不会给我们自己心理上带来过多的影响,为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很多人精神会崩溃,其实有一个原因就是看到的现实和灌输的思想完全不一样,让人失去了价值判断能力,你一亩地产三十万斤粮食,现实我却还在挨饿,这只是一个激化放大版的现实。

我们看到还有那么多的不公平,但总给我们灌输公平的世界,这样对我们是有害的,而近些年出现一点点有意义的电视剧,如《驴得水》这样的,他们就是真实的揭露现实,恰恰就形成了好的反响,然而很多编剧却没有理解其中的深层逻辑。

每天歌颂英雄,要等到我们身边确实很多英雄的时候才能歌颂,不然适得其反,只会加剧价值判断的扭曲,有关部门突然之间做了一件好事就大肆宣扬,除非后面你要用更多的好事去不断的刷存在感,不然只会带来更多的负面问题,就像一个孩子突然做了一件好事,你如果鼓励他,让他得到报酬回报,他就以为做好事是“付出”,付出必须有回报,这样的好事我看不做也罢,根本无法实现灵魂的真善美。

陈忠实写了一本《白鹿原》,白鹿原里的这些活生生的人,白孝文、黑娃、鹿兆鹏等等,他们都是作者翻阅县志,看到的一些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不要哪一天人们看完剧之后,当了解那一段故事却发现与之完全不同,这样剧的初衷就适得其反,危害太大!

文:饼子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