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通释三执两用中的真正含义是这个,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了,舜这个人有大智慧啊,体现在哪里呢,不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而且还能从简单直白的话语中察觉到人心所想。这是君子知几之道。知几就是大智。不仅如此,舜还把收集到的民意以及道理加以取舍抉择,隐去恶的一面,推崇发扬善道。手里握着善恶之道,用其中于百姓,这就是舜所以为舜的原因啊。

这里我要重点说道说道了。很多人看到两端,看到中,自然想到了一个线段,有两头,有中点,而且也由此得出中庸之道就是中间之道。

谬论传播千年,贻害千年。这就是不清楚义理,不能会同,仅仅执着于文字,望文生义的书袋子经常做的事。

说实话,很痛心,也想不通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却被歪曲了千年之久。

执其两端,说的是善恶未有错,但用其中,却解释的都悲剧了,因为都不清楚这个中是指啥。

中,我前边已经指出,是太极,也是大本。但在这句话,这个中代指的就是善。

这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也可以说是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我于此清楚透彻的指出来,就是为了正本清源,让国人意识到中国的文化是如何的精妙,神妙伟大的。我把这个会同处给指出来,打通其中的关节,如此,百脉俱顺矣。

当然,喜欢我阐释的读者,不妨也把我的文章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同事同学,也是一件大功德。

《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至善处就是中,至善就是仁,仁就是本,至善也是本,也是中。这是其一。

惩恶扬善,用其中于民。人生有情性之分,性为至善,情为恶。也就是说人在后天是善恶混合体,但人本性是善的,因为人来自天命所赋,是中和之气所赋。只是落入后天后,性不彰显,被人之情所掩蔽。舜隐恶扬善,把恶隐去,推崇善,这个善就是至善了,是去除了恶的善,是纯善,所以这里的善就是中。用其中于民,其实就是用其善于民。

善就是本,用其善就是用其中,用其本,即是中庸之道。也是用中之道,至善之道,至诚之道。

这才是得儒学之味,得中庸之味。用善就是用本,扬善就是扬本。中庸之道处处不离这个本,君子之道处处不离仁,所谓依于仁行于仁是也。所谓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也。

和气是生生不息之气,因为和气就是太极。仁也有生生不息之德,因为仁就是和气,中和之气。也是生气。更是太极之性,岂不是至善哉!

这几个概念的转换也不是牵强而来,而是自然之理,必然之道,是圣人对天地人心的精准把握,非圣人谁能为之哉!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了,人人都认为自己聪明,却好像动物一样被驱赶陷入网络陷阱,笼子陷阱或者挖坑陷阱之中,却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认为自己聪明,虽然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守中庸之道一个月的时间。

罟擭(gǔhuò):捕捉野兽的器具。罟,网的总称。擭。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期月,ji,一整月。

人之智,是情识情见,情识情见是被欲望利益所左右的,所以人很大程度上和动物是无有区别的。离开仁而单纯的使用

自己所认为的聪明,难道别人也是傻子不成,一山总比一山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有人有心算计,是防不胜防的。所以人若是单纯地耍那点聪明,也和动物为了求取食物落入猎人的陷阱一样的。这是一种不知中庸的境界,单纯的耍小聪明。还有一种是知中庸之道,但是却守不住,既然守不住,早晚也有落入陷阱的事情。

中庸是要守得。守的是中,才能用中。无有这个中如何用呢。但要守住这个中,必须修身,必须立己,必须诚意正心,必须戒慎恐惧,唯有如此,才能守住这个中。中庸之道乃无不吉之道,守住中庸,就会无惧陷阱。也能辨别陷阱,这就是中庸的奇妙之处。整个周易其实就是在讲中庸之道,君子之道无不吉。无不吉自然不会受陷阱之害。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孔子说了,颜回是很善于学习修身的人,一旦选择了中庸之道,只要得到一个道理,就会像小拳头握住东西一样,抓得紧紧的,再也不会失去了。

孔子的用意还是拿颜回对待中庸的态度,让弟子清楚要固执之,要坚守之,要做到贞。

一善,这里是一个有用的道理,一句有用的话,一般指来自孔子的话语给他的启示领悟。

中庸不能做到时中,不能做到善始善终,是不能叫中庸的。

中庸是一个大境界,前提是要立己,立己都做不到,是无有中庸一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