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版本 >> 徐小跃说君子77

徐小跃说君子77

忠恕首先申论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其次推行的是儒家的仁爱之学,而忠恕再次强化的是儒家的伦理之学。

“教以人伦”(孟子语),即重视伦理建设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观念。因为在儒家看来,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显现,一定要通过提升人道的层次才能够实现。人的生理的欲望,人的情感的需求,人的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道的不同的层次的内容。而作为一个人却是要超越属于低层次的那些内容的。对此,孟子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这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虽然衣食住行属于“人之有道也”的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层次上,而不知超越之进行德行教化的话,那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这引起儒家圣人们的深深担忧,要通过专人负责这件事情,具体通过人伦教化来实现人道的升华。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五伦”思想。而为了实现相互关系的“五有”: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儒家提出了各自所要遵循的道德:慈孝,仁敬,义听,惠顺,信。具体说来就是“父慈子孝”“君仁臣敬”“夫义妇听”“长惠幼顺”“朋友有信”。在儒家其他经典中又专门提到了“兄弟”一伦。“兄良弟悌”是也。至此儒家就建立起“伦理道德”呢!伦理道德的建立之目的在儒家看来是要实现对“人之有道也”的低级层次的超越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状态,从而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特别注重“父”“兄”“君”“朋友”及其“孝”“悌”“忠”“信”之德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儒家又将这一伦理道德紧紧地与“忠恕”之道联系起来了。《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意思是说,实行了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一种事情加到自己身上而不愿意,不乐意,那么你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我孔子对于君子所要做到的四条道理一条也没做到。而君子所要遵循的四条道理正是通过伦理规则和道德规范以及恕道情怀而体现出来。因为恕道情怀有这样一种意义,那就是如果你自己还没有做到的事,那么你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从而体现出宽容精神。当然孔子是非常谦逊的人,他以自己为例,认为自己还没做到对父孝,对兄悌,对君忠,对朋友信,但去要求儿子对自己孝,要求弟弟对自己悌,要求臣下对自己忠,要求朋友对自己信。孔子认为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却没有先做到,而自己先没做到的就不应该要求别人做到,否则就是违背了恕道精神,从而没有做到君子要求的“四道”呢!

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研究,儒家的心性之学,仁爱之学,伦理之学主要是通过忠恕之道而得到具体体现的。通过这样的分析,使我们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将“夫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的原因所在了。正因为“忠恕之道”具有了摄含儒家主要的问题及其精神的特点,所以也才能够得到孔子以及后人的高度评价。“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近代思想家严复也曾明确指出:“终身可为者惟恕”。而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上这一恕道思想被确立为世界所有人都要遵循的“黄金规则”。

能够成为被普遍接受的“黄金规则”那是要符合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这条规则一定是符合人性的对待;一个是这条规则一定是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儒家的恕道之所以被接受正是因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人性且具有它的普遍性特征。这也可能是早在年那些诺奖获得者发出以下呼吁的真实原因:“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多前孔子那里去寻求智慧”。因为他们看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智慧正是一种重视人的本真之心性智慧,重视人与人的相处之伦理智慧,重视人性的根本之仁爱智慧。而所有这些智慧在理论上乃是通过具体的忠恕之道,尤其是恕道的正反两方面而体现出来的。因为“忠”是解决人的心性根本性、基础性的“中心”“诚心”状态问题的。“恕”在“忠”的前提下解决人与人的“比心”“推心”向外推及问题的。忠恕之道在心性、伦理、仁爱问题上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儒家之道忠恕而已,中华文化之道忠恕而已。而这“一以贯之”的“道”是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和践履的呢!这个主体正是作为社会精英的君子呢!

分享: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