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儒家,揭开了世界的本源,孔子求学于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jiankangketang/jankangzhishi/m/104313.html

公元前年,孔子第三次拜访老子,向其请教了关于道的奥秘,在此之后,他自称已经有了“知天命”的境界,并成就了最初的儒家思想;几十年后,孔子的一位门人,将他的这次感悟记录了下来,此后这份记录,就成为了儒家的传世经典,至今已经流传了余年,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春秋末期,鲁国境内,儒家门人齐聚在缁帷zīwéi之林,孔子端坐于杏坛之上,门下弟子围绕在其左右,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一场关乎儒家命运的讲学;回想这几年的时间,他锲而不舍的宣扬仁爱思想,但几乎没有君主能够接受,而且近年来他发现,仅剩的几个支持自己的君主,也并没有遵守仁爱之道,而是将儒家,当成是一种教化民众的武器,这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难道是自己做错了吗?他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他再一次拜访老子,并从老子的大道中,找出了儒家的问题所在,于是他连日返回鲁国,召开了这一次讲学……大会开始后,在所有儒者的注视下,孔子首先发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几乎所有弟子都异口同声地说:做善人。孔子答:非也。做君子?非也。儒家弟子开始相互议论:难道是做恶人?孔子答:也是非也。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弟子们不再答话,他们发现在夫子身上,少了往日了凌冽,但是却感觉比往日更加霸道。

见没有人再回应,孔子又问:君子是否应该刚正不阿?弟子们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当然应该!于是孔子又说:太过刚正之人,要处处碰壁,难成大事啊!有一些弟子回应:那应该圆滑?孔子又摇了摇头:太过圆滑之人,缺少原则,与君子差之远矣!那正也不行,反也不行,到底应该怎么样呢?一时间弟子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作答;沉默片刻之后,孔子又缓缓开口:我在鲁恒公的庙内,看到了一种叫做“欹qī”罐子,这种罐子不盛水时就会倾斜,添一半水就会扶正,但如果继续添加,罐子又会倾斜,前几日我问道于老子,老子说这个欹,就是天道的秘密,不要物极必反,也不要过犹不及;说完,孔子又再次发问:你们觉得子贡如何?弟子答:子贡为人慷慨,仁义大方,每次在外看到鲁国奴隶,就会出钱买回,而且还拒绝国家的奖赏,这个不就是君子的作风吗?孔子摇了摇头:差之远矣!子贡用自己的钱买回奴隶,却拒绝国家的奖赏,那其他人应该怎么办呢?接受奖赏,有人就会说他不是君子,尽管他做了一件好事,不接受奖赏,就吃不起饭,有了名声,却失去了生命,这样下去,谁还会为奴隶赎身呢?说到这里,弟子们似乎有所感悟:也就是说过于追求仁义的制高点时,反而催生了不仁。孔子颇感欣慰,于是又问:那应该仁还是不仁呢?弟子们似乎有些不解,但仍说道:在仁与不仁之间?

孔子没有回复,而是反问道:你们说,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呢?弟子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本恶,因为人天生就有欲望,欲望导致人们犯错,也有人说本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大同小异,之所以会有善恶之别,是因为我们后天的教化出现了问题;孔子摇了摇头,说:都不是,人性无善无恶,就像仁义一样,没有仁义,也没有不仁义。见弟子们不再答话,孔子又继续说:天所赋予人们的叫做性,这是我们天生的性格、习性,遵从这个习性,就叫做道,而通过遵从这个习性来修养自身,就叫做“教”,遵从每个人的个性,施加不同的教育,这个就是“因材施教”。我们时常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善即恶,非白即黑,但其实在黑白之间,还存在一个灰色地带,这个灰色地带,才是世界的本相,看到这个本相,就看到了“中”,而学会如何使用这个本相,就是学会如何“用中”。

见弟子们仍有疑惑,孔子又继续说道:人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难免要出现喜怒哀乐,在这些喜怒哀乐之间,存在着一个叫做“中”的状态,古人常讲修心,修的就是这个中的状态,念头一动,就失去了中,或许要喜,或许要怒,从而就引发了善恶,引发了好坏。听到这里,弟子又再次发问:用中就是退而求其次吗?孔子答:非也,用中是避免伪善和不善,中就如同靶心一样,会用中的人,每一次都能够直击靶心。见弟子们不解,孔子又问:天有善恶之别吗?弟子答:有,上天有怜悯之心,这才催生了万物。孔子哈哈大笑:天地哪有什么仁慈之心?天地也是中的状态,它不亲和万物,任由万物生灭,这才孕育了万物。说到这里,孔子突然一顿,随后又说道:中如同道一样,可悟不可说,乃过犹不及,用中是君子的至高之德,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掌握,用中不难,难的是在何时何地、遇到何事何人,都能够做到用中,即算是在独处时,也能够坚定不移的用中。

弟子们似乎有了些感悟:用中是一种极难把握的度,那应该如何做呢?孔子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明就是知,诚就是指导行的本性。在我们利用人的本性,来认识客观规律时,就叫做自诚明,谓之性,而通过认识客观规律,再达到中的状态,就叫做自明诚,谓之教,你们悟到了中,就是“性”,天性使然,通过讲学你们明白了中,就是“教”,源自后天学习,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也就是诚则明,明则诚,我们放弃了善恶、好坏,这些人欲之后,就只剩下了天性,利用天性来思考事物,就会发现天理、发现事物的本质,这个就是我们儒家思想一直在倡导的东西;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觉疑惑,其实儒释道三家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熟读之后就会发现,儒释道看似分离,实则殊途同归,那这个“中”到底是什么呢?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一下,你就会发现中,真的如同道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修身养性的根本之法。

中的秘密

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就是中庸,古人常讲四书五经,中庸就是四书之一,在很多朝代,都是科举考试的必读经典,就像是我们今天的语、数、英一样,现在一般认为,中庸的作者是孔伋,被人称为“述圣”,是孔子的嫡孙,现在一提到儒家,我们就习惯性的将其称为是孔孟之学,孔子是儒家圣人,孟子就是儒家亚圣,仅次于圣人,实际上在孔孟之间,还应该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孔伋,他传承了孔子的中庸之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实的儒家思想,其实真实的儒家,并不是满口的仁义道德,而是也存在一些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中庸,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简单让步,而是一种在看透规则后、抓住事物本质后的最佳选择,那应该如何理解中的秘密呢?

初见这个问题时,我一下就想到了环卫工,有人说环卫工很辛苦,所以我们要替他们打扫垃圾,甚至有人,还专门组建一个团体,去打扫垃圾,可真要到了大街上不再有垃圾的那一天,环卫工人还会有工作吗?这种善,不就是专门感动自己的善吗?就如同体谅外卖小哥一样,如果人人都不点外卖,或者说如果我们迁就外卖,如果真的将这项服务,下降到不再需要的程度时,还会有人再点外卖吗?这不就是毁掉了别人的饭碗吗?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要迁就,但是不要“过”,必要时可以指出问题,但是也不能过度斥责,变得不及,而如何能做到不破坏他们的工作,又能平等、公正的看待问题,这个就是“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方法和规则,该如何做,完全要因地适宜、因事适宜、因物适宜、因人适宜,这个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在看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后,做出的一个最佳选择,不过说实话,中庸是一种极为高深的境界,也是人们在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各种问题时的一种标准的态度;我们需要中庸吗?大家可以看看网络上的留言,偏激,似乎就是人性中的本色,因为偏激,才催生了各种对立,和一些键盘上的侠客。

就拿一些对立问题来说,其中男女对立尤为严重,碰到问题,就说女人应该如何?男人应该如何?从而就引发了更加严重的对立,中庸思想说的很明确,用极端的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极端的处理男女问题,就会引发更加极端的反噬,也就是老子所讲的物极必反,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越偏激的观点,就越会有热度,甚至还有些人把偏激,当作是吃饭的工具,最终只是营销了情绪,遗忘了问题本身,人们总喜欢追求极端的观点,从而忘记了那些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不需要你多么善良,也不要多么可恶,中庸才是最好的品性,可惜的就是这个中庸之道,很少人能够做到,即算是有些人能够做到,也很难让人们感觉认同。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出现两种做法,一种是极端,一种是不及,愤怒的人常用极端的方法,使得整个事件物极必反,陷入一个更加复杂的状况,而温顺的人就选择息事宁人,放弃了自己的权益,这个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那应该如何做呢?中庸,选择这个区间内最好的解决方法,就像是教育后代一样,不能太过,什么也不让他接触,也不能不及,什么都让他接触,而是应该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接触,去发现他的天性,什么才算是合适的范围呢?要通过明则诚矣,诚则明矣的循环去发现,这个才是生活中的修身之道。

有时放下情绪,放下作为人的欲望,或许就能够看到问题的本来面目。当然以上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也感谢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