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版本 >> 浅谈大学学习之道

浅谈大学学习之道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思想的散文,出自《礼记》,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之前,它一直从属于《礼记》,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始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它成书于战国初期,相传为曾子所作。《大学》论述了很多儒家思想: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等等,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条理清晰、文辞优美,常使人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的观点。《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学习的最高宗旨,在于弘扬伟大的德行,革新自己,身体力行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学习知识,提升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思想,在当时来说,因为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是具有先进性的。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仍大体上遵循其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教育理念也渐渐落后于时代,社会发展缓慢,思想渐渐成为一潭死水。新的时代要求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单纯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关键点。首先,学习不是空中楼阁。没有前人的知识做基础,知识和思想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就比如,不知道1+1=2,很难想象能学会微积分。所以,学习知识是发展知识的基础。其次,知识有精华、有糟粕。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推动知识的发展。答案只有一个: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继承知识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就能不断的取得新的知识,就能推动知识的发展。如何独立思考?需要学习思考的方法,进而养成思考的习惯,这就是独立思考。我们知道,孩童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独立思考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的。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疑问,就会问一下“为什么”。由于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就是知识发展的动力。当代的中国教育常常摧毁了孩童的好奇心。我们常会发现,孩子们会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及至渐渐长大,这种积极性也在不断消失,及至后来,除非老师提问,学生们鸦雀无声。产生疑问,就具有了怀疑精神。古人把知识称为“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害怕怀疑,把一切不同的意见斥为歪理邪说,把一切偏离主流的行为称为离经叛道。“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我们尽可以怀疑一切,但怀疑的目的不是为了怀疑,而是为了寻找我们所确信不疑的东西。”所以,“怀疑”的词义是中性的。只有通过怀疑,才能学会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地热爱真理,热爱生活。学习知识是重要的,独立思考更加重要,它是更高一层的学习。没有知识,我们可以重新创造知识;没有独立思考,知识只能渐渐陈腐,走向灭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