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中华文明竟然有两套文字系统,或者说主要有两套意义系统。
一套是通俗用法,一套是“传承”用法。
也就是说,汉字中藏着一套“传承文字”,常常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如今,这套传承文字的字义、词意已发生很多或很大的变化,甚至被曲解、黑化,甚至完全贬义词化了。
比如“得意忘形”、“无中生有”、“天花乱坠”等等。
其中“中庸”这个词也非常典型,也被黑化、贬义词化了,落入了平庸、保守、迂腐、中间路线、不求上进等意思之中……
其实,人们都知道,“中庸”不仅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且是儒家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中庸”到底有多重要?
看看“中庸”中有多少深刻的论述、有哪些重要的名言,你就大致明白了——
比如中庸说其实你时时刻刻都在道中,即“道不远人”;
比如人们常常说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就出自中庸;
又比如怨天尤人的成语,来自中庸的“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孔子鲜明地否定怨天尤人,但他的原话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其反对的“怨天尤人”却传播得“大行其道”。人之可悲,殊为可叹!
再比如成语“知耻后勇”同样出自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知道了知、仁、勇,就可以修身、治人、治天下了……
中庸之道讲求不偏不倚,平正中和,其实就是指中道、正道、达道、平常心之道、天人本一之道。
孔子高度宣扬中和之道,其中有一段非常有名——
“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孔子还指出,其实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中道,无论你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还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甚至是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普通人。
《中庸》的原话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为什么圣人、贤人、普通人都能成功呢?
正是因为这个“一以贯之”的“一”。
其实这个“一”就是这个“道”,就是这个“中道”、这个正道、这个达道、这个中和之道、这个平常心之道、这个天人本一之道。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走正道,走中道。
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成就,人人皆可为圣贤!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