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庸之道真的是来源于孔子吗5千年前

北京好治疗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文化在经历了多次的春秋战国时期,“破茧成蝶”,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个阶段,治国、用兵、哲学、个人修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孔子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中庸之道”,也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心态,此后对中国的影响已不仅仅限于个人修养,而是涉及到了中庸治国等。

所谓中和,不在中间,不在中间,就是不在中间,也就是不在中间。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孙子思所著《中庸》,在这本著作里,孔子曾主张“中和”,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准则。《中庸》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宋朝被列入“四书”之二,梁启超和孙中山更是把它视为国宝。综上所述,从《中庸》在历史上的地位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深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深刻意义的“中庸之路”究竟是从何而来?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中和”文明有着极为古老的渊源,它和年的“尖底瓶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年,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发掘了大量特殊的陶器。此后,在黄河中部又出现了许多与此相似的古代遗迹,这些遗迹大约在至年之间,被后世称为“仰韶文化”。在仰韶文明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形制的陶瓷制品,而以尖底为代表的最具有仰韶文明特征的瓷罐,这种瓷胎的形成一直延续至今,历时长达两千余年。

这件东西被发掘出来以后,考古学家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取水罐。在二十年前,仍有几个课本,相信尖底瓶子是一种很好的利用重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既漂亮又有用的取水口:“把它的两个耳朵绑在一起,瓶子的上部会因为重力和底部的重量而倾斜,瓶子的上部会自然地向外倾斜,当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多时,瓶子的底部就会慢慢地向下倾斜,直到瓶子里装满了水。该特性充分考虑到了重心与浮动的稳定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更具科学性。”

但八十年代,北大力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者曾作过试验,在抽水时,尖底瓶子的中心位置会改变:空瓶子的时候,会有一个倾斜的中心,放在水里,会有一个积极的动作;而当注水到了中途,瓶子的中心会自然地向下倾斜,使瓶子的中心向上方倾斜,而底部的瓶子则会因为倾斜而倾斜,无法用绳索托起,只好用双手托住。

换句话说,瓶子在空荡荡的时候,重心在一条直线上,把瓶子推到一边,把水放到一边,再把水灌满,又把瓶子往前推,这样,瓶子的重量就会上升,这样,瓶子就不会变成一个抽水机了。

在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考古学家们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一下,在中国出土的几个尖底罐的内部,有许多白色的残渣。苏秉琦认为,尖底罐是一种在重要的仪式中使用的容器。从汉字的形体上来分析,“尊”和“奠”都有“酉”,而“尊”则是在甲骨文中的“尊”,而在下半部分,则是双手捧着一件尖底的瓶子,这也印证了苏秉琦的说法。

作盛酒的瓶子都是尖的,直径大概在三十到四十公分之间,用来装在胸口,再配上一根绳子,可以用来吊在脖子上,以免砸到地面,影响仪式。

但在仰韶文明的遗迹中,却发现了一些非常薄的大型尖底瓶子,能够容纳几百公斤的清水,但是如果是真正的盛酒的话,这些瓶子很可能会被打碎,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更像是一件祭品。此外,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央的一座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尖底陶器,与西汉魏晋时期的陶器形状相似,这是一种“魂瓶”,可以将老生物的灵魂重新聚集起来,形成新的灵魂。下一幅是一幅汉代陶瓷作品。

根据考古发掘,尖底的瓶子有两种功能:一是装酒,二是装魂。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古代的人会制造这样一个古怪的尖底瓶子呢?二是为什么他们会相信这个瓶子有特殊的能力,可以与神明交流,也可以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事实上,从形状上来看,不难想象,尖底瓶子的原型是果仁。原始人就是靠果实来填饱肚子,但果实落在地面上,就会重新长出新的果实,就像是一棵果树,永远不会枯萎。古代人不懂得科技,肯定会被吓到,所以会对这种东西有一种崇敬之心,相信它能凝聚出新的灵魂,让它们重获新生。

在陶器诞生的时候,古代的人们根据果实的形状,制造了一个锥形的瓶子,最初是作为灵魂容器,用于坟墓,目的是为了让瓶子和果核一样,凝聚旧的灵魂,孕育新的灵魂,然后作为一个容器,用一个神奇的容器,里面装着稀有的酒,供奉着上天或者先祖。

自仰韶文明以来,单纯的尖底瓷罐虽然罕见,但并没有完全消亡,起码在商王朝仍有。“酉”(如图所示)是指刻下罐的形状,其原意为“酒”。三滴水,就是“酒”,“酉”就是“尊”,酒泼在地,就是“奠”了……中国人对这个词的重视程度,在这个词里,“酉”是一个很大的词。

在周代,尖底瓶子曾有一段时间很少有人知道,即使是孔子也不曾见到。《荀子》中说,孔子去鲁桓公庙拜祭,看到一种奇特的器物,便问他,他说这是一种禅修之物(这句话源自于此)。孔子曰:「我闻允坐之物,虚实而斜,中而直,而足而复。」众弟子说,只要注入一滴,就能得到答案,结果,果不其然,当水喝到一半的时候,它就会竖起,一杯就会倒下,孔子叹息一声:“唉!言其门徒当行“中正”,处世要“中正”“诫满”。

孔子见到的宽座,其特点与锥形罐相同,明显是同一物件。而孔子从“圆锥形”的特点中,吸取了“满口亏、谦受益”、“中庸”等思想。

孔子当然不会因为一个平底瓶子就相信“中和”,事实上,中国的“中庸”观念早在孔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清华简上的《保训》,是周文王留给周武王的最后一道旨意,以“中”为中心,清华大学历史教授、夏商、周朝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第一次将它与孔子的道统理论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庸”在中国有着很长的时间,只不过孔子把它说得很清楚,而且还作了较深的论述。

简而言之,尖底瓶子最早起源于果实,其后的尖底瓶子因其特殊的位置和特点而引起了先民们的许多深思,再以此为基础,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至殷商、周代才逐渐发展成为“中”,直至孔子在战国后期才提出“中庸之道”。从一个粗糙的锥形罐子,到“满有亏,谦受益”,“中庸之道”等等,都能看出中华的文化,是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