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简简单单的中庸,处处充满了孔子为

导语: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有着旁人无法做到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宽容。这是一般庸俗之人可望不可及的,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候,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包容性,以宽宏大度的气量去权衡和面对他人。

不怨天,不尤人

唐朝的裴略出身于朝廷高等官员之家,后来成为大唐朝廷的侍卫,因为头脑灵活不久后就被调到宫中,担任宫中的侍卫。

这一年,裴略参加了兵部主持的武官考核。考完后的裴略自信自己可以考上武官。谁知道开榜的那天名落秋山,气恼下的裴略并没有因为已经开榜的结果而放弃。他觉得自己有被录取的实力,不能放弃最后的机会。于是他直接找上了宰相温彦博申诉,赶巧的是兵部的尚书杜如晦也在温府,看样子二人已经在交谈很久。

裴略看见杜如晦也在,心想来的不是时候,便不提落榜之事。彬彬有礼地说:“我在宫里干了很长的时间,期间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到明辨是非得程度,而且对语言特别的敏感,别人说过的话我都可以一字不漏的把它记下来。如果在朝廷里做事,我觉得我的能力可以胜任”。

温彦博心想:这裴略真是个狂妄自大。于是说:“太宗皇帝招贤纳士,每年兵部都设有考试,为皇上提供大量的人才,你没有参加不久前兵部的考试吗?”

裴略回答说:“我不但参加了,而且考的很不错,但是考官批改过于劳累,把我的名字漏了。”

温彦博听了这话,脸上挂满了笑意对不远处的杜如晦说:“原来是你兵部的问题,这状都告到我这来了。”

杜如晦从容说到:“我真希望有人能对我们兵部工作提出些建议,但是兵部每年的考核都是经过仔细的评卷、复查得出的结果,也许你很优秀,但是也有人比你更加优秀,这次没录取还有下次机会。”这句话基本断掉了裴略的计划,杜如晦又说:“你除了能说会道,还有什么其他本事吗?”

裴略急忙回答:“我还会吟诗作赋,若有不信,尽管出题。”

温彦博手指屏风,让裴略以屏风为题,即兴赋诗一首。裴略围着屏风绕了一圈,低头略一思索张口就来:

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庭坐,几许遮贤路,当今圣明在上,殿门大开以待天下士人,君是何人,竟在妨贤。

说完便推翻了屏风,裴略语气惊人,所作行为更是出乎意料。这首诗表面在说屏风遮挡了路,实际在暗示当权的人不识人才,堵住了贤路。温彦博笑着对杜如晦说:“你听出来没有,他这是讽刺我温彦博呢”,话还没说完呢裴略接上了嘴,他比划自己的肚皮“我不仅刺博我还刺肚(杜)呢”。两位朝廷官员彻底被他逗笑。

几天后,裴略办理了手续,被朝廷授予校尉之职,官职虽然小但是也已经进入正途。

人们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渴望成功的人不在少数,真正成功的人却屈指可数。同样的机遇放在不同人的身上,结果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决定你是否成功的要素只有你自己。而自己面对的问题是怎么面对成败的心态问题。

裴略在看上去毫无机会的情况下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紧紧抓住最后翻身的绳索,引起关键人员的注意,一举翻身,迎来了人生的大转折。

我觉得人生在世,不管做什么事情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摒弃“怨天尤人”的消极态度,用自己的才华也用合适的机遇让世人重新认识你,以一种“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做人之所未做“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这样才能成功。

勿欺也,而犯之

宋朝时期苏轼来到王安石的府中,巧的是王安石不在府里,苏轼就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等待。看见王安石所写的诗稿。提笔接上下半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说王安石搞错了,菊花的花瓣是不出落得,提完便离开了王府。几天后,王安石在黄州任职,亲眼看见了菊花落下花瓣。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句,想向王安石赔礼道歉,一直找不到机会。直到后来苏轼想起来王安石曾经提一件事,嘱咐自己去取瞿塘峡中部的江水。苏轼立刻动身但是因为路途遥远,苏轼在船上睡着了,等到睡醒早已经靠岸,没办法苏轼只好取瞿塘峡下峡的江水。

等见到王安石,苏轼对错改诗句的事情一再向王安石赔罪。王安石说:“你没看过菊花凋零落下花瓣,我不怪你。”然后朋友二人就谈到取水的事情,苏轼说已经取来了。王安石赶紧生火烧水煮茶,而茶色半响才出现。王安石问苏轼这是中峡的水吗,苏轼张口就说当时是,他可不敢说自己是因为睡过了才忘取中峡水。王安石笑着说:“你又来骗我,这明明是下峡的江水,你却说是中峡的。”苏轼大吃一惊,问他从何知道是下峡的江水。王安石安抚的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凡是要知根知底,上峡的水比较迅急,下峡的水流又太过缓慢,只有中峡的水不急不慢,上峡水煮茶茶水过浓,下峡水煮茶茶水过淡,这壶里的茶水半响才出茶色,这才知道是下峡的水。

苏轼离席谢罪,王安石扶起弯腰的苏轼又安慰他说这不是什么罪过,并且指出苏轼太过聪明,容易疏忽细节。王安石对苏轼做的错事并没有表现出责备,而是诚实地劝他,指出苏轼的不足之处。从此苏轼也不敢自视清高,他虚心向前辈请教,细心的钻研学问,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诗词大家。

朋友有过错,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人都会犯错。对待朋友的过错一个实事求是的劝告,而不是碍于他的颜面欺骗对方,即使当时的他并不明白的你用意,事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你的劝说是对的。世间的万物讲究的是”适度“两个字,不管你的付出是好还是不好,说过了火,你的善意就可能被看作为”不怀好意”,你的善举就会让人产生反感。

这是孔子就事论事的所提出的建议。我把它伸展开来。可以理解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处不能用欺骗和阳奉阴违来维持,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用宽容心对待朋友的过失。王安石对苏轼得劝解很无疑是完美得证明了这个道理。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说的很多东西,虽然在现实中很难实行,但仍然是我们所向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想型主义者。换句话来讲,我们至少都是理想型和现实型的主义者。

(“勿欺也,而犯之”是子路请教孔先生如何对待君王时候,孔子得回答的话。孔子说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因为反对而顶撞,语言上要回避,行为上要慎重,才可以明哲保身。其实不然儒家奉行君为臣纲,臣子万事以君王为中心,即使是劝谏也会采取相对温柔敦厚的原则。孔子提出勿欺也,而犯之的是君之道,臣子在君主犯错时应该正面劝解。)

总结: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成果,其核心就有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跨越了时代的局限性,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和推崇,他的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直至今日都是我们学习的价值所在。像裴略落榜秋山,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不抱怨老天爷的不公,也不责怪考官的无情。一个人寻求机遇的绳索,从而翻身。像王安石对苏轼的理解“勿欺也,而犯之”实行起来虽然很艰辛,这使我想到了另外两个字“责任”。不会碍于情面从而放纵他的错误,该讲的,非讲不可,不该讲的,只字不提。

读史有感: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物质发展飞快的同时,精神层面上却摇摆不定,甚至停滞不前,从而产生无故的焦虑和不安。纵观社会中的我们,总是会为了某些事情而烦恼,或者是房子、金钱。总是每天闷闷不乐的,抱怨环境抱怨事实,也就是所谓的怨天尤人,从而产生对自身的一种压力。

其实我们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藏,只不过需要我们的开发和挖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的去了解先人的智慧。来稳定自己的精神层次的不安与焦虑,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明晰灵活起来。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这其中有哲学的智慧,有为人处事的智慧等。我们还应多读多想多学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