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简介 >> 孔子中庸之道

孔子中庸之道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37765.html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都不可以称之为道。因此对于品德高尚的人而言,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无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性,“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万物就可以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中庸强调的是道不能有片刻的偏离,时时刻刻都要做到“慎其独”,要求人们提高自己的自觉性,诚心诚意地遵循自己的本性去行事,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自己的心身。思想端正了,做人做事就能顺顺利利。

中和庸的解读是从情感的角度进行的,当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时,内心是宁静恬淡的,因此称之为“中”。然而,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具有且不可避免的,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就称之为“和”。两者协调和谐,在我们平常为人处世时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就达到了“中和”之境。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天下也就平安无事了。

慎独和中和这两个概念围绕着“中庸之道”,一个人达到中和的境界才可以做到慎独,而只要有了慎独精神,距离中庸之道也就不远了。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保持中庸,独善其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