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八讲: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
《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本末,只是分一个内外人我,从本末分疏出三纲领。所谓终始,落在八条目上,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工夫有一个先后次第。然而《大学》分疏出三纲八目,只是为了接引后人而方便设教。孔子点拨曾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著《大学》,大人之学即一贯之道,三纲领、八条目都是围绕“学”字而展开。要领会三纲八目之义理脉络,既区分内外本末又要实现“本末一贯”,既区分先后终始,又要贯通终始。唯如此,三纲八目才能合于一贯工夫。
《中庸》首章说个未发、已发,好像也分一下内外与先后。但《中庸》贯通本末先后,未发不在先,已发不为后;未发不在内,已发不逐外。在此前提下,大本之“中”与达道之“和”才能实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说:“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在《传习录》88条又说:“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这是以《中庸》之未发、已发来解《大学》“正心”与“修身”,目的正是要实现:内外本末一贯、先后终始无间。
“正心,复其体也”,从格物、致知、诚意过渡到正心,这是由学问工夫而复其本体。“修身,著其用也”,修齐治平均是从心之本体开显出来的事业。所谓“著其用”,即心体之流行发用。如《中庸》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大学》八条目以“正心”为核心。“正心”之前各环节为工夫,由工夫而复其本体,“正心”之后各环节是从全体起大用,落实为修身以及外王事业,八条目之义理脉络才清晰起来。外王事业以“正心”为发端,正者,大也,张横渠先生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修、齐、治、平,均是从不同层次来说这个“正”,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本体,身、家、国、天下皆是“心”。
#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