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谓中》,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的一篇古文。
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将“心”称为“中”。
巧的是,《周易》的第六十一卦,卦名为“中孚”——按照“心”即是“中”的说法,那么“中孚”这个卦名含义应该是“心中有孚”。
这个发现,再一次证明了,《周易》根本不是什么卜筮之书,而是一部直指人心的心学圣典。
不信?且细细读来。
清华简一、《中孚》之“中”
在思孟学派所作的易传《系辞》中,对于《中孚》这一卦中的九二爻辞是这样解读的: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这个解读,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出奇的,但是在《周易参同契》中,却给出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答案: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谓万乘之主,处九重之室,发号出令,顺阴阳节——《周易参同契.君子居室章》
根据《参同契》的说法,这位“居其室”的君子,其实并不是指真人,而是心。
这颗心,又被比作居于“九重之室”中发号施令的“万乘之主”。
将心比喻为一国之君,是先秦时期极为流行的做法。
《管子》中早就明言:“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荀子也说过:“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心是谓中》同样也说:
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踵四者为相,心是谓中。
在《周易》一书中,同样也把心比作君王。
比如《临》卦的“知临,大君之宜”、《比》卦的“王用三驱”、《井》卦的“王明,并受其福”等等,这些爻辞中的君王,实际上都是心的比喻!(拟另撰文详述)。
清华简二、《中庸》之“中”
我们一再强调,《周易》的真正作者,是《中庸》的作者子思。(大量证据详见本号系列文章)
子思:《周易》是我写的!意外不?作为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子思实际上是集儒道两家心法的大成者。
后世的所有心学大家,无不取法于《中庸》。
《中庸》的“中”,与《中孚》之“中”一样,同样也是指心。
庸者,用也。中庸,便是用心之道。
《中庸》里提出了“致中和”的命题,将“中”称为“天下之大本”,将“和”称为“天下之达道”。
这个“中”和“和”究竟是怎么来的?答案原来藏在《管子.白心》里面。
“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无贰,是以知道”。
管仲从《白心》的篇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句话毫无疑问讲的是古人修道的“心法”。
原来,“和”,才能够“反”归于“中”。
思孟学派提出的“反”——反身而诚、反求诸己、反身修德、自反而缩……都是通过“和”的手段,来达到“中”的目的。
反身而诚巧的是,这个“反中”的“反”,便是“复”的同义词。
“反复其道”,是子思在《复》卦中反复强调的修道之术。
而更巧的是,我们还说过,“中孚”这个卦中的“孚”字,在帛书《周易》中无一例外都写成了“复”!
所以,“中孚(复)”这个卦名,就是《白心》中所说的“和以反中”!也就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
三、“仁”与元
《白心》中的“和以反中,形性相葆”,实际上是身心合一,形神俱妙之意。
巧的是,在思孟学派的术语中,“仁”字正好写作上“身”下“心”的形状,同样也是身心合一的真实写照——原来,子思所追求的“仁”,与常人想象的仁义道德大不相同,而是“形性相葆”的意思!(有关“仁”字详见本号系列文章解读)
更巧的是,子思恰恰将《周易》开篇的“元亨利贞”的“元”字,定义为四德中的“仁”!!!!
“元”者,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文言》
没错,“元”,就是元亨利贞的“元”,它是《周易》开篇的第一个字。
元,是万物的开始。
仁,是心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