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青年文摘》,作者兼学者鲍鹏山发表了一篇“为什么中国教育出那么多巨婴”的文章,主要探讨现今语文课本对孩子心智成长的影响。他提出,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不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应该把人教育成人。
鲍教授说,现在学语文,小孩子不读四书五经地,却读什么“小白兔穿皮袄,耳朵长,尾巴短”什么的,对孩子心智成长并没有太大帮助,难道孩子看不出小白兔耳朵长、尾巴短吗?
国ip为什么“非诚勿扰”之类的节目,里面的嘉宾一开口都有“小白兔穿皮袄”的感觉?他说,教育的两大目的:一是未来生活的需要,二是心智成长的需要。可是现在的语文课本对促进子孩子思维认知的提升、心智的成长作用并不大。
记得有位名家大师也说过,我们以前读的书一辈子都管用,现在的语文课本、小学学过的东西,到了初中就用不上了。
古代的小孩能读对贤书,为什么今天的小孩只能读小白兔呢?难道今天的小孩比古代的小孩更笨吗?
国学鲍先生建议,只需将不超过三分之一的精力放在语文课本上,其余时间拿出来读一些经典书目。比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庄子》,《道德经》,《六祖坛经》等等。在他看来,一开始就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孩子的心胸和格局,会和读小白兔、小公鸡长大的孩子完全不一样。
有的家长说,孩子对《论语》等经典根本不感兴趣。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按照兴趣教的,大人的义务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屈从于孩子的兴趣。
鲍教授还指出,教育不只是为了今天快乐,更是为了未来快乐。孩子克服了困难,学到了新东西,心智成长了,是一种真正的快乐,需要从不快乐开始,然后实现真快乐,长久的快乐。
国学我有一个朋友,是体制内的一名小干部,手下管的人大部份都比他年龄大。有一次聚会大家聊天,说到他以前的情况,他说,在高中、大学期间,他就很爱读国学经典,特别喜欢读《论语》,《诗经》,《易经》,《道德经》这些书。大学时,大家都觉得他比较成熟,他家里将四年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学杂费都一并给了他,但他不仅没有象其他同学那样乱花钱,相反还拿父母给的钱作为本金,做起了学生的生意。他卖电子产品、书本、文具给同学,送泡面、零食到同学寝室,一个家庭条件还可以的男生,谁愿意为了一块钱,拉下架子给同桌端水冲泡面送到寝室门口呢?
不论严寒酷暑,为了省一点运费,他依旧踩着破旧三轮车去好几公里外的地方进货,大学毕业时,凭借辛苦劳动,他赚到了20万块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收入。
工作后,他发表的文章经常占据政府报刊大幅版面,见解颇深,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因为好读经典书籍,他比同龄人看起来要冷静、圆融不少,在单位里经常可以镇住四五十岁的老油条。
他家里亲戚中,谁家新出生小宝宝,都主动找他取名字,他总能从《诗经》、唐诗宋词里找到灵感,取的都是喻意很美、不脱俗气的好名。
国学教育一位国学大师曾经说过,读了有高度的书籍,再来读低度的书,就很容易理解了,现在趁着孩子小,正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慢慢大些,就渐渐理解了。
我们的人生并不由未来组成,却由每一个今天和当下组成,每一个今天的样子,就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
因此,不想让孩子在教育上走太多弯路,长大成为心理层面可怜的巨婴,从现在开台,多接受一些国学经典的熏陶和滋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