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系列第六讲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北京专科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xwdt/210311/8736637.html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在这人生一世的历程当中,我们该怎样完善自己?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呢?

我的答案就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八个字里。

儒家《中庸》第十四章有讲: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找准自己的“位”,要将自己“准确定位”。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老天,下不抱怨他人。

将自己放在“中位”。始终处于一个“适中”的位置上。这个“中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打个比方:就像大海上的航船,随着潮涨潮落而上下起伏,但是它始终与海平面保持一个相对不变的接触深度。

这就是“中庸之道”。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有个词叫“安贫乐道”,其深刻的内涵也就在于此了。这并不是不努力的表现,而是讲君子要审时度势、为所当为。切不可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要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你不怪靶子不正,也不能怪光线不足,要怪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其实,就是要我们从自身上寻找原因,不要总是将过错责怪于外界,而这恰恰是当代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孟子》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我想,孟子的这句话与子思的“不怨天,不尤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那么,我们今天就借“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句话来看看“上”和“下”这两个字有着怎样的哲学思维,来揣测一下当年仓颉公造字时是怎么的想法。通过有形的“字”,穿越时空与几千年前的仓颉公来一次“交流”,这才是文字的意义所在。

简单一个词,就是“由表及里”,又或者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东汉许慎归纳的“六书”造字法中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指事”造字法: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说:“指事”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来的字,一看到便能认识,再仔细观察一下,便能知道意思,就像“上、下”两个字一样。“上下”二字,便是“指事”造字法的典型代表。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特指;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这些抽象部分,就是需要“察”的。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上”和“下”两个字的初始形状。

“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请大家看一下上面的图案就很明白了。古文“上”字,最早应该就是“两横”,其中下面的一长横代表的是地面,或者说代表的是某一个标准的参照面,上面的一短横,则代表天的“上”的位置。

如果把这一短横写在长横的下面,则代表“下”字。

下,底也。有物在“一”之下。

最具有代表性的另一个“指事”常用字就是“刃”字。

刃,本指刀口上最锋利的部分,其实就是那“一点”所“指”的抽象的含义。那一点就特指刀口上的刃。

上图这样的写法:一横一竖。在金文之后便有了这样的写法。

再到后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这种常见写法:

最后,我们从“上”与“下”的造字法中,来体会一下“中”。

在“上”与“下”两个字中,“中”是指哪里呢?广老师觉得,那“一长横”便是“中”。以“中”为参考对象,在“中”上画一小横便是“上”;在“中”下画一小横便是“下”。

借助这个抽象的意义,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所讲的“中庸之道”。“中道”才是大道,其它的无论是偏“上”还是偏“下”,都已经偏离了“大道”。

这就是“不凌下、不援上”,得位则得道。

这就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541.html